“精靈寶可夢”的前世今生
如果說官方20周年的獻禮還有什么遺憾的話,那無疑就是《精靈寶可夢》這個譯名了。它既不是大陸玩家熟悉的《口袋妖怪》,也不是港譯的《寵物小精靈》,甚至連臺譯的《神奇寶貝》也不沾邊。看上去,它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但事實上,《精靈寶可夢》這個翻譯早在2011年就已經被用在了《Pokemon》系列的漫畫上。或許有些人還不太清楚,除了正統游戲和TV動畫之外,《Pokemon》還推出過一個被稱為“特別篇”的漫畫。據《Pokemon》的創造者田尻智說,其實《特別篇》講述的故事,才最接近他心目中的Pokemon世界。
特別篇漫畫的早期大陸譯本
這個漫畫很早就被引進了大陸,在十多年前我就看到過它們整齊地排列在書店的前臺。當時吉美出版社基本沿用的是臺灣方面的翻譯,取名為《神奇寶貝特別篇》。除了發行單行本之外,他們還在自家的漫畫月刊《龍漫》上連載這個系列的最新章節。這種狀態也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的年初。
非常遺憾,這個頗有日系動漫月刊風范的雜志,現在已經倒閉了。但是感謝它曾經帶給我們的喜悅
等到了這一年,有一天讀者們突然發現,新一期的《龍漫》發了一篇公告,說《神奇寶貝特別篇》即將更名為《精靈寶可夢特別篇》,之前已經發行的以《神奇寶貝》冠名的單行本也將重新發行新譯名版。
這一下鬧得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神奇寶貝》分明用的好好的,沒事兒干換一個這么奇怪的名字干嘛?當時大家普遍猜測是有大陸公司搶注了“神奇寶貝”的商標,所以日本方面才被迫改名的。但事實上,如果你去查詢商標注冊網站,你會發現無論是“寵物小精靈”、還是“口袋妖怪”和“神奇寶貝”,這幾個商標全都捏在任天堂的手里。他們只是考慮到大陸地區關于“Pokemon”的翻譯一直比較混亂,所以想借此機會確立一個正統的標題。
兩個知名漢化組響應了官方的號召,推出了更名后的《Pokemon》漢化游戲
由于這個譯名暫時只出現在漫畫中,所以雖然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不滿,但并沒有引起什么大的波瀾。時光荏苒,到了2015年的夏天,借著CCG漫展舉辦的東風,日本方面在上海世博館安排了一場《神奇寶貝》劇場版的點映。而在電影放映之前,還特地舉辦了一個“精靈寶可夢——中國大陸地區正式名稱發布會”,算是比較正式地將這個譯名確定了下來,為以后品牌的推廣打下了基礎。而這場電影也順勢被翻譯成了《精靈寶可夢:破壞之繭與蒂安希》。
發布會時的照片
轉眼就到了20周年的紀念日,官方通過直面會的方式,把《精靈寶可夢》這個名字正式推向了兩岸三地所有的口袋玩家們。而且這一次的發布會也從側面印證了任天堂并非是因為商標問題才被迫改的名——因為《太陽/月亮》并沒有在中國大陸發行的計劃(只是在全球的卡帶里內置了9國語言選項),所以大陸的商標被搶注壓根影響不到它。官方只是想借這個機會,把全世界對“Pokemon”這個詞的翻譯統一起來而已,就像之前《哆啦A夢》做的那樣。
每一部《哆啦A夢》的單行本漫畫前都會有這樣一頁
至于“精靈寶可夢”這個詞的構成,Pokemon公司的社長石原恒和也做了說明。它其實是一個相當折衷的產物,分別取了港譯中的“精靈”,以及臺譯里的“寶”,再加上Pokemon的音譯。反倒是大陸玩家最為熟悉的《口袋妖怪》,沒有一個字出現在正式標題中——然而也很好理解,因為《口袋妖怪》實際上就是對《Pocket Monsters》的粗暴直譯,并沒有任何信達雅可言。看著那些可愛的小家伙們,把它們稱為“妖怪”,合適嗎?我們之所以接受這個譯名,只不過是因為已經習慣了而已。
不過,我可不能承認《精靈寶可夢》這個翻譯有多么完美。首先它讓人分不清它的主體是什么——是精靈,還是寶可夢?還是說叫做寶可夢的精靈?游戲里的精靈球,難道要翻譯成寶可夢球?有一只PM原來叫精靈球菇,現在難道要改名寶可夢球菇?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這只寶可夢其實還挺萌的……
而且,寶可夢雖然是Pokemon的音譯化處理,但是其對應的漢字組合起來卻并沒有什么實質的含義。但任天堂顯然也不能選擇任何一種現成的中文譯名——一,這會傷到另一部分玩家的心(Facebook上香港玩家因為比卡超要翻譯成皮卡丘,已經和官方撕逼起來了);二,這也不符合“Pokemon”全球統一化的理念。
不過沒關系,譯名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說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囧事:國內《海賊王》的正統譯名是《航海王》,《高達》的正式標題是《敢達》……所以說,無論你使用的是哪種翻譯,只要大家都明白你的意思,那就沒差。有中文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甜找出15個字是什么?漢字找茬王找字甜關卡2023-04-10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