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許多房企對今年市場抱有悲觀情緒,萬科、中海、恒 大全制定了較為保守的年度計劃,其中恒 大曾表示暫停拿地計劃,根據機構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10家標桿房企拿地數量為83宗,較去年上半年減少90宗,降幅為52%。拿地金額為343億元,同比去年減少427.5億元。這可能意味著下半年開發商將進入補倉高峰期。
瘋狂補倉
近期樓市回暖,開發商開始樂觀,剛融資得來的錢就被派到了土地市場。
2012年1-5月,萬科、中海、華潤等多家開發商均有成功融資案例,為土地補償提供了彈藥。
于是,沉寂了些許時日的土地市場近段時間似乎也開始回暖,恒 大13.22億元廣州拿地、萬科3.8億元廣州拿地、中鐵置業22.87億元貴陽拿地、龍湖12.8億元拿下成都武侯晉陽地塊。根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五六月10家標桿房企一共拿地45宗,占上半年的54%。其中恒 大、保利、萬科在五六月連續拿地多宗,尤為典型。此外,從拿地結構上來看,大標桿房企中,僅有萬科和恒 大在上海、廣州共成交3宗土地。其余全分布在二三線城市。當前減少一線城市的布局成為房企布局的普遍共識。
房企此般頻繁拿地成為了延伸樓市回暖的體現,甚至一度給冷清的土地市場重新帶來了一絲絲火藥味,更甚者如金科不惜舉債以“高利貸”拿地。業內認為,房地產行業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目前是獲取新土地項目的較好時機。
在經濟發展仍需依賴土地財政的路徑短期難以改善、沒有尋找到替代性產業支撐區域經濟的情況下,開發商選擇豪賭,對于回暖信心堅定。且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大推地力度,更多的拿地機遇會出現,土地成交量也將明顯提升。雖然中央多次重申“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但透過樓市及土地市場現狀, 開發商似乎理會到中央政策表象底下的難言之隱。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地產企業的生命線,拿地無可厚非,及時補倉或可解類似2009年無房可賣之苦,但若過于盲目,卻無法挽救房企踏空風險。
彈藥不足
一邊是實力雄厚的大房企積極補倉制造了土地市場的回暖,而另一方面一些曾經踏空的企業望地興嘆,依然靠賣地賣股權求生,也讓業內人士解讀為市場的假回暖。
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公開的規模股權交易達到了51宗,已經公開的總交易額就達到了205億元,同比2011年上半年的42宗131億元上漲了21%及56%,股權變動明顯增加。
但是在整個上半年的兩季度中,股權變動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一季度股權變動就達到了38宗102億元,而二季度的股權交易主要是綠城的兩宗大額交易,使得交易額依然處于高位,但是實際交易宗數相比一季度有明顯減少。
從中不難發現隨著持續一年多的調控效果逐漸顯現,房企發展的不均衡性逐步顯露,市場洗牌在所難免。
中原地產研究部負責人張大偉表示,本輪調控將使得樓市集中度增加,大房企、品牌房企的份額將明顯增加。預期在今年下半年從一二線城市蔓延到三線城市的企業兼并潮很可能繼續存在,這就使得今年很可能成為這么多年樓市發展的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