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媒體刊登文章,認為目前樓市成交量放大是“剛需”釋放的結果,并不會推高樓價。記者身邊的確也充滿著兩種不同的情緒,“剛需”置業者覺得限購期間入市是對自己有利的時機,故此果斷入市買樓;“炒家”們卻因為步步驚心的歐債危機而一直在出貨,擔心樓價大跌。
李小姐是在廣州上班的佛山人,最近她與男朋友打算在廣佛地鐵沿線買樓。李小姐表示,廣佛地鐵線南桂路站出口一兩百米的鹿璟村,樓齡六七年,帶小區的電梯樓,也還是“8字頭”,如果在廣州買同樣的房子,估計8字前面要加一個1,一萬八才能買得起。目前廣佛都在限購,南海的房屋少了外來投資者“攪動”,在雙限購之下應該“買得過”。
比起勇猛入市的“剛需”購房者,資深投資者鄭先生卻一直在出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他把當時持有的兩三間房屋出售,在2009年V型反彈出現后才陸續入貨。隨著歐債危機越演越烈,他自去年年底開始又陸續開始出貨,至今也賣掉四五間房屋。
一位同事的親人打算在上海置業,他問記者,上海寶山一個樓梯樓中層單位,樓齡10年之內,一萬三四,買不買得過?在他家的家庭會議上,對于上海置業產生兩種意見,他是主張買,因為以上海的收入與市場,一萬三四的房屋簡直是“地板價”,他父母卻認為現在調控風聲緊,未來有可能跌得更厲害。
以上三個例子,兩個是“剛需”入市,一個是炒家出貨。作為“剛需”入市者,他們更多的是考慮目前的薪金水平與樓市漲價的幅度,他們認為南海“8字頭”以及上海郊區樓梯樓一萬出頭是成本價,現在入市買得過。同事的父母和那位地產炒家,則更關注宏觀環境,從歐債危機到國家調控政策,他們認為都不樂觀,故此作出自己的判斷——應該盡快出貨,或是推遲入市。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買樓或賣樓,完全取決于大家對未來的判斷。“剛需”買家對未來的工作收入有信心,投資者則對未來經濟環境看淡,大家對未來判斷不一樣,于是就出現了“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的做法。不過,如果“剛需”買家持續入市潮不間斷,市場房源消化太快,很容易引致“炒家”重臨。以鄭先生為例,他2008年剛“壯士斷臂”出貨,卻在“4萬億”救市政策后又不斷地買進。投資者對投資氣候很敏感,“剛需”入市的信心卻容易波動,國家制定樓市政策的確要考慮這兩種人士的心理承受能力。 記者李鳳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