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場大型雙選會,“90后”大學畢業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不少人嘗試著為他們貼一張統一的標簽。但記者發現,“90后”個體差異其實很大,因人而異,想要籠統地把“90后”用一個詞概括,難免會以偏概全。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招聘旺季的到來,“90后”將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的視野。
應聘學生在填寫個人簡歷。
明
自己想要什么清楚
樊超 重慶大學文新學院
茫
不知路在何方
夏倫馨 重慶工商大學計信學院
挑
左手要錢,右手要閑?
廖陽 重慶郵電大學
潮
顛覆傳統求職方式
張子文 南方翻譯學院
前天,陳家坪展覽中心,夏倫馨與用人單位的一場對話,讓人啼笑皆非。
“你們這缺人嗎?”
“你看了?”
“那我這個專業,你們需要不?”
“你看我們的招聘啟事,我們很需要啊。”
“哦,那你看我行不行?”
“……”
事后,夏倫馨與同學偶遇,聊起這件事,興奮異常:“太搞笑了。”
夏倫馨覺得,去招聘會是畢業生應該體驗的過程。“不親身感受一下,僅憑著別人的描述,是不能真正了解求職情況的。”
“不知有多少學子類似我這樣的想法。”夏倫馨說,幸好雙選會的地點離她家不遠,如果太遠,或天氣惡劣,也許她的興奮很容易被澆滅。
她在現場轉了幾圈,看了招聘會上的百余家企業,很難找到真正感興趣的。“說來慚愧,忙了這么一陣子,我自己也不知道真正感興趣的東家應該是什么樣。”相比之下,企業顯然更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員工。
夏倫馨就這樣無意識地從一家單位擠到下一家,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反正看到與專業相關的就擠過去,排隊,遞簡歷,簡單面談。從早上9點進場到下午快1點出場,投了差不多10家單位。“反正簡歷遞出去了,成功與否,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夏倫馨松了一口氣。
26號早晨,廖陽起了個大早,準備參加學校組織的一個雙選會。手上拿著的是一張簡單的簡歷:在一張紙上寫上一些基本情況。簡單打扮了一下,就來到雙選會現場。
看到國迅電子正在招IT專員,他就上去試了一試。很快,現場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問了一些IT方面的問題就通知他去面試了。隨后,他又來到四川古藺郎酒的招聘臺,這里正在招銷售人員,他也將簡歷遞了上去,工作人員告訴他要等待通知。
兩次應聘后,他繼續看現場,但已沒什么好的職位了。其實,這次他來雙選會只是為體驗一下招聘時的感覺。現在還在讀大三的他,還有一年的時間來考慮自己的前途。
雙選會后,他和同學討論了一下工作最重要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單位必須有發展前途,職業有發展空間;第二個問題是工作地點必須是重慶,外地最遠就是成都。
對于第一個問題,他告訴記者:“剛開始時,單位發的工資能夠維持生活就行。”因為剛出學校,許多東西都不懂,對工資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對于那些想找工資高又悠閑工作的同學,他覺得不現實。
至于想要在重慶本地工作,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銅梁人,家里人都在重慶,他不想離年邁的父母太遠。其他求職的要求,他則覺得順其自然,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
90后,習慣于用微博、QQ等方式與人溝通,他們的求職方式,注定與前輩們有所不同。
11月24日,在陳家坪展覽中心舉行的大型雙選會上,記者發現,不少學生的簡歷上,都印上了自己的微博地址。
南方翻譯學院的張子文,半個月前,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電子商務方向應屆生,成績優秀,有假期實踐經驗,求應聘,求工作!”在這之前,他的不少同學都開始微博求職。
“微博首先需要選擇你要關注的人或者企業,添加關注后就變成你對這個人或對這個企業的一對一交流,可以簡短又集中地向你心儀的公司展現自己,而不用擔心參加不了這些公司的招聘會。”
張子文告訴記者,今年包括百度在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都在微博上發布過相關招聘信息,很多招聘網站也通過微博不斷更新招聘信息。微博已經成為他們學校學生求職的“常規武器”,諸如什么企業喜歡什么樣的應聘者,怎樣才能加大應聘成功概率的微博和帖子,都被微博求職者廣泛轉發。
樊超是個目標明確的人,他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當我們問薪水時,單位如果給一個這樣的答案‘叫具有競爭力的薪水’,那么我對這個公司的好感會降低。”
這一年,樊超一直在實習,做過媒體,也在地產做過銷售,“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暑假開始時,樊超已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了,同時晚上還兼職做家教。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找工作大都權衡入職后的收入高低,但90后們更重視個人的發展,同時他們會看重企業中一些軟性東西,比如品牌、企業文化甚至是領導者的風格等。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平衡也被納入著重考慮的范圍。
因此,樊超最終選擇去了廣州的一家國企做文案策劃。樊超說,原來那家公司是一個內部競爭非常激烈的公司,他可以適應那種節奏,通宵作戰。“但我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我希望在晚上回家后還能看書,做點自己的事情。”
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林浩:運用潮的方式求職時,一定要“離奇而不離譜”、“重形式更重內容”,千萬不要突破用人單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審美底線,否則將會弄巧成拙。
1.現場招聘會:企業和應聘者可以直接進行了解和交流,但應聘數量多可能會對招聘質量有較大限制。
2.職業介紹中心:用人單位“質量”有保證,保障也不必擔心。但提供的單位數量有限,且崗位中低層次居多。
3.親朋介紹:招聘名額有限的同等條件下,可能被優先錄用。但求職范圍較窄。
4.看報紙毛遂自薦:對公司有詳細的了解,但很難找到與那些大集團、大公司老板會面的機會。
5.網上求職:可以實現“秀才不出門,求得天下職”的夢想。但求職者要時刻睜開慧眼辨別真偽。
70后80后傳統求職方式
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林浩:“90后”不能被妖魔化和符號化,其實他們的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很強,像網絡信息技術方面他們就非常在行,民主平等觀念也很強。如果用人單位、社會輿論、家庭教育都能給予正確引導,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這就好像當時“80后”剛剛進入職場時。(記者林祺 見習記者 廖怡飛)
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林浩:過分迷信“海投”也許換來的是“投海”的結果。盲目趕場、漫天撒網可能事倍功半,倘若因此使自信心屢屢受挫,就更得不償失。建議90后大學生求職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規劃。同時,還得對就業形勢和單位需求做深入的了解。
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林浩:大學生追求高薪和悠閑的生活,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過于強調一些剛性的外在要求,必然會引起用人單位的反感,從而被視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大學生初入職場,應把鍛煉和成長放在第一位,只要為單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好的薪金、職位以及福利等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