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學生“慢就業”的理性與無奈
畢業季,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有這樣一群“待機族”,畢業之后,他們給自己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選擇游學、做義工、實習,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
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慢就業”。記者采訪發現,當“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畢業生成為求職季的主力軍時,這樣的“慢就業”概念正在逐漸被接受和實踐,“慢就業”成為一種新的“冷思考”。然而,在部分被動“慢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對自身職業定位有偏差、所學專業與職場需求不匹配、被網絡虛假信息蒙蔽而做出錯誤求職選擇等多重隱憂也不容忽視。
畢業人數今年增30萬: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好工作
來自中央財經大學的2017屆畢業生黃曉倩花了3個月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回憶起自己的求職經歷,黃曉倩說:“剛畢業的‘求職黃金季’競爭很激烈,對好的職位大家都蜂擁而上。”
“對于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工作并不算難,難的是找到好工作。”黃曉倩說。最終,她選擇回到家鄉成都就業,也是因為考慮到北京生存壓力大,就業壓力大,家鄉成都最近幾年發展很不錯,對于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像黃曉倩這樣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已經不足為奇。據教育部數據預估,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有795萬人畢業,比去年增加約30萬人。我國已連續三年實現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
投入職場的畢業生不但面臨申請職位時的競爭,畢業之后選擇創業的畢業生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風險。由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三年后的今天有46.2%繼續自主創業,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三年內有超過一半創業者退出,對于畢業生來說,創業的風險也不容小視。
面對如此競爭,有一群人則“逆流而上”,他們選擇不就業也不求學,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暫時處于“待機”狀態。一項針對2016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處于“未就業”狀態的本科畢業生中,有1.6%選擇“不求學不求職”,處于“未就業”狀態的高職高專畢業生,也有3.1%選擇成為“待機族”。
拒絕“啃老”“頹廢”:“慢就業”折射多樣化就業心態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也是一名“90后”大學生的家長。他認為,“慢就業”不等同于“啃老”“頹廢”,而是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了解社會的意愿。“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后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樣沒有固定收入的職位,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
“創業大潮興起,很多學生從讀書時就開始憑借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網絡上開展個人業務、接單子,比如商業插畫師、私人攝影師等非常獨立又自由的職業,一些學生能夠以此為生,所以畢業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閆肅說,“自由職業的特征非常符合一些‘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觀愛好,自由,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辦公地點,靈活性非常高。”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業”大多適用于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他們沒有什么家庭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業”不宜時間過長。未經選擇地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可能為自己的簡歷帶來“反效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