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騙者維權或困難重重
那么,受騙的學員是否可以起訴?
北京律師周云表示,學員與借貸機構的借貸條款是合法有效的,學生的貸款需要依約償還;至于學生交給培訓機構的學費,可以以違約為由起訴,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并無辦學資質、承諾的畢業后薪金水準未達到等。
“這種‘培訓貸’可能涉及合同詐騙行為。單從民事角度看,這是典型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參加培訓者要想取回已交納的培訓費,要么解除合同,要么撤銷合同。根據合同法規定,可撤銷合同主要有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訂立時顯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合同的解除,主要涉及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周云向記者介紹說,申請解除合同需要注意幾點,“在簽訂合同過程中,培訓提供方是否有欺詐行為;其次,在合同簽訂階段,培訓提供方是否有夸大宣傳,構成重大誤解”。
在周云看來,申請確認合同無效的主要焦點在于,“就設立培訓的架構而言,是否取得培訓教學資格、是否有辦學許可證”。“但是,參加培訓者是不是沒有一點責任呢?不是的。‘培訓貸’主要涉及的是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在簽約時已成年,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若不存在導致合同無效的條件,則應按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不過,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此類維權困難重重。
“騙取消費貸款方法,通常是騙貸人和商家、服務提供商串通分成,比如曾經有媒體曝光過的‘醫美貸’,或者商家欺騙申請人貸款,后者不知道自己貸款了。‘培訓貸’的流程看起來似乎很正常,申請人也知道自己申請貸款,不少學生也確實完成了課程。”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說,目前所說的培訓行業騙貸主要是招轉環節的加入讓很多原本并不想去培訓的人選擇參加培訓,讓這些人有被欺騙的感覺,尤其是在最后的培訓結果不滿意時,這種欺騙感尤其強烈。
為什么陷入“培訓貸”不好維權?《法制日報》記者調查多日發現,“培訓貸”幾乎都發生在IT業培訓,而非其他行業領域。上述業內人士解釋說,IT“培訓貸”不同于其他的貸款,在各個流程上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在法律上幾乎是沒有什么可以起訴的點,因此在貸款之后沒有很好的辦法進行維權。最近騙貸風波不斷在網絡上出現,就是因為很多人沒有辦法訴諸法律。
“即便是急需資金周轉,大學生本身也不具備貸款的資格。從自身的經濟基礎到抵抗風險的能力,大學生都不符合借貸的條件。所以,倘若有培訓機構或借貸平臺要求或允許大學生借貸,這個機構平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不符合正常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在江蘇銀行從事貸款業務的江雪對《法制日報》記者說,貸款不是想貸就能貸的。就個人而言,只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具備還款能力,在遇上一定的資金壓力時,才能考慮可承擔范圍之內的貸款,以緩解當前困境。所以,對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缺乏風險管控能力的大學生而言,除助學貸這一類貸款外,應該遠離消費性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