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周可謂大學生一學期最忙碌的時候。有的同學平時重在積累,坐等考試,臨危不亂;有的同學由于平時疏于學習,臨時抱佛腳,通宵達旦;有的同學則寄希望于網絡上轉發的錦鯉和粉色海豚,期望奇跡出現。
2015年1月的考試周對于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學生孫振強和他的小伙伴們來說,仿佛置身事外,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室內正忙碌地編碼、寫程序,完善著他們的自主創新創業作品——一款名為“考伴”的App。
“對我們來說,創業就是一場始終在進行的考試,我們的考題是項目、市場還有消費者。”孫振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這是一款堪稱“小而美”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與對考試的瘋狂吐槽不無關系。
孫振強和他的小伙伴的創業思路,來源于一次創業課堂上的頭腦風暴。
當時臨近期末,微博、朋友圈隨處可見對考試的吐槽。面對負能量滿滿的吐槽時,孫振強和小伙伴們開始反思該怎樣正確看待考試,進而通過怎樣的途徑幫助同學們從容淡定、游刃有余地面對考試。
緊接著他們琢磨著如何將自己的專業和在學校創業課堂學到的技能進行融合,進而將負能量滿滿的吐槽轉化為創意,并在創意中抓到商機。
集思廣益后,他們決定編寫一款App,把身處考試旋渦中的年輕人聚集到一起,互幫互助,資源共享,打造一個以考試為中心,以考試信息共享、考題講義搜集、經驗交流為主要內容的社交平臺。
有了這個初期設想,孫振強便開始了頻繁招募隊員、無數次面紅耳赤的爭論、通宵達旦地編寫代碼……
然而,由于孫振強和他的團隊成員主要是普通學生,很多技術核心點和高地多次嘗試都無法攻克。這時,有的成員提出可以直接借鑒國內其他團隊的相關技術,既省時又省力。孫振強卻覺得,這個App要想走得長遠,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主張“拿來”,是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和立于不敗之地的。
于是孫振強轉換思路,不再只是埋頭編程序。一方面,他整合團隊資源,集中優勢資源組成精英小組專心攻克技術難題;另一方面,直面自身薄弱環節,尋求學校創業學院的幫助,創業學院老師也根據孫振強的困難和需求,聯系國內相關專家,讓孫振強團隊代表親自去“取經”,攻克遇到的種種技術壁壘。
這樣來來回回,原本計劃兩個月就可以完成的項目,最終歷經大半年才開發完畢。不過,在孫振強看來,雖然在核心技術上“鉆牛角尖”費時費力,但只有在起步階段穩扎穩打,以后的路才能越走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