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志愿者成了外來娃“老師”
90后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湖里區民辦小學為外來娃們講課,成為他們的“小老師”,這些志愿者,都是來自湖里區與華僑大學聯合志愿服務隊。
▲支教隊為外來娃們講課
昨日,聯合服務隊舉行分享會,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聯合服務隊的8支志愿隊伍,不僅定期為湖里區內多所民辦小學志愿支教,還走進社區,宣傳環保知識,教會居民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而來自境外的學生,還到貧困歸僑家中,提供幫扶。
愛心對接 90后志愿者“陪”外來娃讀書
可樂不僅能喝,還能制作懷舊老照片……每周二下午,湖里霞光小學的課堂上,妙趣橫生的化學課總會準時開始,老師是華僑大學材料學院的學生,這支支教隊還開設了瘋狂英語、趣味數學,以及課外手工、體育和舞蹈等課程。
與此同時,星光支教隊每周二都會來到星光小學,為孩子們講授音樂、電腦、手工、美術、英語等科目。“心向量”支教團,也在湖里文心小學和霞光小學授課,這個隊伍還加入了印尼留學生,教外來娃英語。一年的相處時間,這些“學生老師”和外來娃結下深厚感情,不少孩子給老師們寫感謝信,約定不見不散。
除了支教,聯合隊還成立了華僑僑眷志愿隊,在湖里區的牽頭和聯系下,來自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境外生和本地學生一起,到湖里區的貧困歸僑家中進行慰問探訪和日常護理。“一次遇到印尼華僑,我們都很感動,找到家的感覺。”一名印尼學生說。
創新服務志愿者演示“變廢為寶”
除了愛心,聯合志愿隊還提供創新服務。在禾山社區,“UI”創意環保志愿隊設計專業的學生們向居民分發環保購物袋,在現場手把手教學,將飲料瓶等廢舊物制成精美實用的生活用品。在湖里公園和江頭公園,學生們和居民互動,學習垃圾分類。
與此同時,美麗廈門手繪人生志愿隊進入湖里的街道和社區,進行手繪墻噴繪,古龍社區100米的陳舊墻面,被一幅幅富有創意的圖畫點綴得清新好看。另外,共同締造社區營造服務隊,在與龍湖花園居民交流后,親自為小區設計了小區新的景觀改造設計項目。
記者觀察
共建模式“激活”社區志愿者服務
過去一年里,湖里區與華僑大學的志愿者共建,共支教了湖里區5個民辦小學,超過5000人次外來工子女受益,為街道、社區、公園等單位提供了超過100份景觀設計方案,聯合隊中的“舞樂花開”志愿隊,為轄區超過2000人次居民提供了文藝表演。
導報記者注意到,因為更多年輕而專業的學生加入,社區志愿服務更加多樣性,也更加專業和富有創造性。同時,據參加志愿活動的學生說,這種共建為他們的自身提高和社會實踐提供了更多機會,而對于居民,也享受到更豐富更貼近自身需求的志愿服務。“這是一種共建共贏的志愿服務新模式。”湖里團區委負責人說,志愿共建,推動社區志愿服務機制完善,使人員和服務更加固定,更常態化,志愿服務的范圍和專業程度也得到拓展,更能得到大眾認可。(記者 陳思親 通訊員 洪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