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大女兒夫婦因車禍遇難。
1978年,葉嘉瑩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回國講學,1979年得到批準。
此后,燕歸巢,蓮子落地。
葉嘉瑩先生曾說:“卅載光陰彈指過 未應磨染是初心。”
這一生有詩詞相伴,便將這一生投入它罷!
她在詩詞中訴盡悲歡離合,書盡聚散無常……
2017年,葉嘉瑩先生登上《朗讀者》舞臺,訴說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勵中國孩子們從小背誦古詩詞:“小孩子是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的時候,此時,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來,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后,這些早年記憶的內(nèi)容就會被調(diào)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她曾在講座中如此說道:“我跟詩詞結(jié)了不解之緣,詩真是情動于衷而行與言,如果我們看古代的詩人,像李白、杜甫、辛棄疾,如果你懂得他們的道德,真是讓人感動,在這樣的自私、邪惡的、充滿戰(zhàn)爭的污穢的雜亂世界之中,你看到有這樣光明俊偉的人格和修養(yǎng),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歲還在講,因為我覺得我既然認識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這么多美好、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我應該讓下一代的人能夠領(lǐng)會、也能夠接受。如果我不能夠傳輸給下一代,是我對不起年輕人,對不起古人,也對不起師長和老師。
“我平生經(jīng)過離亂,個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寶貴的傳統(tǒng),這些詩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穢當中的一點光明,希望把光明傳下去,所以是要見天孫織錦成,我希望這個蓮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蓮子留下來。”
葉嘉瑩先生為南開大學首屆荷花節(jié)撰寫了一篇長文,在文末一首小詞里——“結(jié)緣卅載在南開,為有荷花喚我來。修到馬蹄湖畔住,托身從此永無乖。”我們讀出了她對荷花的這一份熱愛,對南開的這一份情懷。
亦是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讀出了她的“一生漂泊、半世艱辛”,讀出了她對古詩詞的熱愛,讀出了她對人生的更高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