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過的可好,我敬重的學長?有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跟我說說。一直以來都是你在關心我,我其實也想為你分擔點什么···”1月17日上午,就讀于西南石油大學的學生張同學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內容如上的書信照片,并配文“解別人的憂,亦是消自己的愁,簡單的書信,溫暖著你和我。”這是怎么回事呢?據了解,張同學參加了由西南石油大學讀委會舉辦的“解憂雜貨店”活動,與山區的孩子進行書信交流,而他曬出的,正是孩子寫給他的回信。
活動源于支教
“考不上高中就跟著爸媽去廣東打工”,當面對記者“以后想做什么”的提問的時候,一名就讀于廣西南寧上林縣喬賢鎮喬賢一中八年級168班的學生回答道。這樣的回答讓記者有些意外,但很快就發現這并不是個例,這個班的大多數學生都是類似的打算。而且,據記者調查了解到,在這個班里,絕大部分學生都有玩手機、打架、打游戲、抽煙等壞習慣。這個班級,成了人們口中所謂的“渣班”。
2016年6月,西南石油大學材料院的陳欣在研究生畢業后選擇了為期2年的支教生活。8月末來到喬賢一中后,便接手了這個全校有名的“渣班”。
在接觸過一段時間后,陳欣發現,這些孩子其實并不是所謂的“壞孩子”,只是他們所接觸的世界太過狹窄,抑制了他們對未來的想象,而且喬賢一中算是在偏遠大山里面的一所初中,這里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輟學率比較高,而自己接手的更是一個有名的差班,班上的學生抽煙喝酒玩手機等等,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很多的留守兒童內心孤獨,缺少一個可以傾述的人,于是有的人就開始自暴自棄了。發現問題的所在后,陳欣便開始對癥下藥。一開始,她嘗試著為他們購買課外書籍,訂閱報紙,開展閱覽室,引導他們透過書本來觀看大千世界,并且還講述自己的高校生活,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等,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對于那些缺乏關愛的孩子,陳欣平時就大量的和他們交流談心,解開他們的心結,填平他們內心的孤獨。終于,通過陳欣的不懈努力,班級情況漸漸有了好轉。
陳欣告訴記者:“和這些孩子真正接觸后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非常可愛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愿意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他們也是如此。既然我來到了這個學校,遇到了他們,那我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回到生活的正軌上去。我會盡可能的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改變學習態度,找準人生的方向,讓他們看見未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