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期末,對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李蕙來說,有點不一樣。自從去年暑假決定出國留學后,她對分數的敏感程度直逼高考之時。
晚上十一點從教室復習歸來,李蕙輾轉難眠。半夜兩點,她起床打開電腦,醞釀情緒,準備給一位選修課的老師寫郵件,希望老師在期末論文打分時“手下留情”。
“只以一篇論文算成績,手松手緊差別挺大的。”李蕙向記者解釋,“分數對我太重要了,希望老師理解吧。”
期末,考試周。很多大學生正在各顯其能,上演一場“奪分大戰”。
“要分”現象在大學普遍存在
為了出國、拿到心儀大學的“offer”,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田微也沒少請求老師“手松一點”:“我會按老師要求認真做每一份作業,上課永遠坐第一排。”不過,田微坦言,她所做的一切,并非是真的想聽課,“其實就是為了在期末向老師‘要分’時,能夠更理直氣壯一些。畢竟,沒有哪個老師會拒絕表現如此積極的學生。”
“有效果嗎?”記者問。
“好多門課成績都是90分以上。”但究竟是“積極表現”還是“要分”起了作用,田微自己也搞不清。
“對于‘要分’,大多數老師都會有一個接受范圍,比如學生具有85的水平,但只考了83,老師也不會拿2分難為學生。但如果學生平時學習態度不好,希望僅憑拉關系‘要分’,那老師肯定也不會考慮。”山西某高校學生張昊分析得頭頭是道。
和田微一樣,湖南某高校大四學生王鑫也向老師“要過分”,但目的不同。“高數對我來說,實在太難。如果掛了科,會影響‘保研’、評獎。”最后,王鑫的高數得了61分,勉強過了及格線。
“這種‘要分’現象,我幾乎每年都會遇到。”一位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20多年的老師告訴記者,這在如今的大學校園普遍存在,但求分目的與學校特點有很大關聯。“比如,在一些國內知名高校,學生‘要分’往往是為了出國、評獎、保研;而在一些二三本院校,除了‘保研’,學生‘要分’多是為了及格甚至是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童文勝不會直接批評學生,而會含蓄地告誡:“分數只能衡量你對所學課程的掌握程度。如果你有提高分數的需求,就應把它化為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