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護”組織的負責人孫雪梅,非常清楚性侵知識在留守山村的空白。
出生在貴州山村的她,更清楚留守兒童的困境:“城里能夠更快速便捷地獲得資源,但這些留守兒童他們更缺少家長的監護,自我保護意識非常淡薄。他比城里的孩子更需要。”
女童保護是一家致力于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的公益組織,成立四年多來,開展了多項活動,致力于提高兒童的防范意識,其中包括認識身體、分辨和防范性侵、一旦遭遇性侵應該怎么辦。至今已在28個省市的上萬所學校或社區進行了宣講。
但在各地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孫雪梅逐漸意識到,僅有針對兒童的教育并不足夠。
“這個防性侵的教育持續的,和講交通安全、防水、防火、防意外等教育是一樣的,它也不是單方面就能完成的。” 孫雪梅說。
兒童性侵害并不是單靠教育就能解決的問題。在漫長的療傷過程中,未成年人還面臨的實際狀況、涉及的復雜需求,需要司法、民政、教育等多部門的聯合介入。
【惡魔落網,僅僅是個開始】
遭遇侵害后,小月四次被公安機關叫去問話。
“每次都是同樣的問題”
小月說,多次詢問讓她覺得十分痛苦,每次回答那些問題,都讓她覺得“非常不好”。
但事實上,我們國家專門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有專門特殊的司法程序。通俗地講,它一般遵循著一次性詢問的原則,目的正是為了避免過多詢問喚起痛苦經歷,給孩子造成二次、甚至三次傷害。
律師秦建龍代理過多起未成年人性侵案,他發現,除了小月所說的“多次詢問”,執法機構還存在著對未成年受害者其他保護不到位的情況。
“比如說,公安機關在取證的過程中,沒有注重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開車警車、帶著警帽、去學校、去家里,這樣的話,讓周邊的人都知道這小孩子被性侵了。”
在樸素的善惡觀中,犯罪分子得到法律懲治,便伸張了正義,是不錯的結局。然而,就性侵案而言,惡魔落網,僅僅是個開始。即便得到了一紙判決,孩子的心理也很難得到有效的恢復。
因為在性侵事件中,兒童受到的傷害,其實不僅限于性侵本身。它涉及到司法程序、隱私保護、心理咨詢、轉學、復課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后續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心理的陰影可能一直揮之不去。
在國外,已有一些法院設立了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有一些不同專業的社會組織在法院、少年法庭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司法機構里設立自己的辦公室。當兒童受到了性侵,可以再這里一站式地獲得綜合的服務。
目前,這樣的方式在浙江、北京等少數地區已經開始試點,但目前來看,推廣開來或許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