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科學課中 需要特定天氣的還有不少
杭州行知小學的科學老師張子蔚說,按照進度,“熱水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該在11月中旬就結束了。就是因為前段時間天氣不好,一直無法實驗,學生們心里癢癢的。為了真正達到實驗的目的,寧愿把這門課一直延后,也要等到一個大太陽的好天氣。
張老師說,太陽能熱水器相當于是一個光熱轉換器,是對聚光和保溫兩個知識點的應用實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很多問題,比如什么顏色更能吸收光熱,能不能用放大鏡,太陽照射的角度會不會對實驗產生影響等等。
“其實不止這一課,小學科學課中有很多內容要看天氣臉色的。”杭州安吉路實驗學校的科學老師袁發苗向記者報料。甚至有科學老師戲稱,這是一門“看天吃飯”的課。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就有“種子發芽實驗”“觀察綠豆芽的生長”等內容,也要在太陽下進行。又比如,第三單元講到“土地的侵蝕”,實驗也必須在戶外進行,要在晴天模擬下雨的場景,觀察土地受雨水侵蝕的過程。
求是星洲小學的陸文龍老師說,除了五年級,四年級部分科學課也對天氣有要求。其中有個單元講天氣的,要觀察各種云的形態,包括積云、層云等等,也必須是晴或多云的天氣。
拱宸橋小學科學老師孫豫說:“按照正常進度,六年級科學課現在應該上到《生物的多樣性》,但冬天生長的植物有限,所以我一般會把這個單元提前到9月份開學的時候上。那時候植物生長茂盛,方便學生觀察和收集資料。”不然等到12月,滿地落葉,草木枯黃,就只能靠想象了。而收集數據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萬萬沒想到,看天吃飯的不是體育課,而是科學課。所以,拜托太陽快點出來吧!(沈蒙和、王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