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教育 > 校園 > 正文

每月一千多不夠花大學生錢都花哪了?女生重穿著男生重社交

來源:安徽日報 2017-12-06 17:38 http://www.413629.com/

  大學生消費 錢花哪去了?

  每年“雙11”“雙12”網購血拼中,在校大學生都是一支活躍的力量。一些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卻拿著父母的錢在網上買買買,引發人們對大學生消費問題的關注——

  每月一千多 常感不夠花

  “‘雙11’網購的時候很過癮,結果后半個月就‘吃土’了。 ”面對記者的采訪,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小月如此感嘆。

  盤點自己的網購花費,小月的心情有些復雜。她告訴記者,“雙11”期間僅購買化妝品就花掉500多元,加上正常生活開銷,到11月20日,她已經把當月的生活費差不多全花光了。后面的10天里,日子過得“青黃不接”。

  “不只是像‘雙11’這樣的特殊時期生活費會緊張,平時也比較緊張。 ”小月表示,父母每月給自己1400元生活費,但日子卻常常過得緊巴巴的。小月愛旅游,每個月都會到周邊地市去游玩一次,每次出行會花掉五六百元,再加上吃飯、買衣服和化妝品消費,每月生活費基本上沒有節余。

  最近,合肥師范學院大三學生小平因想讓家里增加生活費的事,與父母發生了爭執。小平的父母每月給他轉賬1200元生活費,而小平的花費卻經常超標,到月底就向父母打電話求援。“每次向父母要錢都很不好意思,但生活費不夠花,不找父母要錢也沒辦法。”小平告訴記者,在學校吃飯、買書、買衣服等等都要花錢,除此之外,還有看電影、同學聚餐、周末游玩等開銷,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想買,開銷還會增加,每月1200元的生活費捉襟見肘。

  對于小平要求增加生活費的理由,小平的母親韓女士并不認同。她表示,給孩子的生活費數額是自己經過多方咨詢確定下來的,如果孩子合理花費肯定能夠滿足正常開支,如果哪個月生活費超支了,只要孩子能給出合理的理由,自己也會給其轉錢。韓女士堅持不給孩子增加生活費,是不想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不良習慣。

  記者在合肥多所高校采訪發現,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費大多在 1000元至 1500元之間。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超過90%的大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撫養他們的親屬提供,其次為自己兼職打工所得。有三成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費不夠用、或遇到過不夠用的情況。

  女生重穿著 男生重社交

  “我每月都要買一件衣服,現在一件稍微上檔次的冬衣要好幾百元。 ”合肥師范學院大三學生小倩告訴記者,女孩子都有愛美之心,衣服和化妝品必不可少,她每個月這方面的花費要好幾百元。每個月都要花錢買衣服、買化妝品,小倩的這種消費狀況,在受訪的女大學生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社交支出也是大學生的主要開銷之一。有的男生參加幾次聚餐,往往會用光一個月的生活費。 “如果在食堂吃飯,大部分的學生每天吃飯的費用可以控制在20元左右。如果是聚餐,一場飯局下來,要花多少錢就不一定了。 ”安徽建筑大學大三學生小張介紹,在他的身邊,大部分大學生在聚會時會選擇AA制,“就我個人而言,平均每次聚餐花費在50元左右。 ”這樣一算,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經不起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聚餐消耗。

  記者在安徽建筑大學等高校附近看到,校門外飯店林立,前來就餐的顧客中,大學生是絕對的消費主體。小張表示,年輕人都喜歡熱鬧,以生日會、老鄉會、歡送會、慶祝會等名義召集的各類聚餐活動,在校園比較頻繁,只要受到邀請,自己基本上都會參加。

  “感覺每個月不知不覺地就把錢花完了,也不知道都花在了哪里。 ”安徽建筑大學大三學生小華對記者說,他沒有記賬的習慣,每到月底生活費都會花光,錢究竟花在了哪里,自己也是一筆糊涂賬。合肥師范學院一位輔導員表示,大學生突然獲得了生活費的支配權,且大都沒有理財經驗,部分學生花錢比較隨意,缺乏計劃性,經常是前松后緊,甚至出現月底“斷糧”的情況。

  “大學生存在著沖動消費的問題。 ”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云飛告訴記者,網絡時代,淘寶、京東等網購平臺把海量的商品推到消費者眼前,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電子支付手段也讓消費者更加 “容易花錢”。年輕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容易發生沖動型、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造成生活費過度開支。

  記者了解到,各種考證的報名費、培訓班課程、網游、戀愛等開銷,也在大學生生活費中占據了不小的比例。當每月生活費無法滿足開銷時,大部分學生表示會放棄消費想法,近三成的學生表示會向父母求助、向同學借錢或課余時間做兼職掙錢,少部分學生表示會通過網貸、信用卡等金融信貸方式,先滿足消費需求,后期再償還。

  合理做規劃 量入以為出

  “我每個月都先把飯卡里的錢充足,這樣即使到了月末生活費不夠用,也不會出現沒錢吃飯的情況。 ”合肥師范學院大三學生小付告訴記者。

  小付每個月都會預先規劃自己的生活開支,把家里給的生活費按用途分為吃飯、購物、娛樂等幾個部分,如果其中某一個部分的預算款項提前花光了,當月就會放棄這部分的消費。除此之外,小付還會在生活費中預留100元的應急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在大學生自制力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和家長要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消費觀。 ”王云飛表示,大學生自身也要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量力而行,合理地、有計劃地進行消費,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同時,要換位思考,體諒父母的辛勞,杜絕消費攀比,踐行勤儉節約,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學業上,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開銷做好計劃,可以鍛煉理財能力,這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習慣養成。 ”省人大代表王磊認為,現在一些大學生缺乏理財意識,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父母,一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錢就花,花完再要,形成了不良的消費心態。這種不良消費不僅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還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學校有必要開展消費規劃和理財教育,幫助大學生合理、適度消費,形成科學、良好的消費習慣。

  王磊還表示,對家庭真正存在困難的大學生,目前各高校都有完備的學生助學體系,家長可為孩子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等,解決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困難。此外,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可申請高校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增加收入,助力自己順利完成學業。(記者 李浩)

  ·延伸閱讀·

  網上分期消費需謹慎

  “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資源。 ”這兩年,分期消費平臺發展火爆,一些網購平臺推出的分期消費服務,以申請方式靈活、申請手續便捷、無需抵押擔保、審批核準速度快等特點,贏得在校大學生等年輕人的青睞,但這其中暗藏的消費風險不容忽視。

  中國人民大學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分期消費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多服務存在虛假宣傳的現象。一些商戶故意弱化中介費用,基本上都會打著“低門檻,零利息,零首付”的噱頭誘導消費者,而產品背后的手續費、服務費實際上比利息還高,讓消費者如鯁在喉,有苦難言。

  一些互聯網分期平臺 “門檻低”,瞄準在校大學生等群體拓展市場,因監管政策滯后,這類分期消費的一些弊病不斷顯現。比如,分期平臺不可避免地出現消費者逾期違約現象,銷售人員一般都會“先禮后兵”,由于目前尚未出臺規范化法治化的催收監管政策,使得現實中分期市場存在花樣各異的暴力催收行為。

  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讓分期消費存在安全隱患。 “沒有貸款卻收到催收短信”“沒有注冊卻被冒名注冊”是不少人遇到過的困擾,多數人會選擇置之不理,但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信用記錄,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另外,從消費者自身角度來看,分期消費時付款數額減小,令人有一種花費較少的錯覺,讓非理性消費行為增多。不少平臺的風險監控措施不到位,也容易導致不合格消費者逾期違約等信用問題。

  專家建議,選擇互聯網分期消費平臺時,應仔細核對分期消費利息、手續費、服務費等如何計算等情況,防止被收取高利息、高服務費。同時,應摒棄虛榮、攀比、盲從的不良心態,仔細權衡物品購買是否合理,制定合理的消費和還款計劃,避免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 (聞則)

原標題:大學生錢都花哪了?女生重穿著男生重社交
責任編輯:袁靜靜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2025年安康市中考成績查詢入口 安康市中招
  • 2025年四平市中考成績公布時間 附中考成績
  • 大連招生考試網官網 2025年大連中考成績查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醫解百科︱為什么要經常出去玩?(視頻)
    醫解百科︱為什么要經常出去玩?(視頻)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推動幼兒園辦托、單位辦托 七部門聯合推 林心如曬和霍建華雙人畫秀恩愛 隔空同框 向佐金發透視裝亮相巴黎時裝周 59歲郭富城被曝三胎是男寶 與方媛結婚8年 43歲韓國演員李詩英宣布:懷上和前夫的二 92歲歌手林沖去世 曾憑歌曲《鉆石》一夜 鯉城區委主要領導調研基層治理工作 兩名中國公民在新西蘭南島車禍中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