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話透露了孩子的小秘密
不止自畫像和心情墻,再仔細找找會發現,校園里還多出一只紅色郵筒。“你想跟學校里的任何人說悄悄話,都可以寫信放在這個郵筒里,‘速遞員’就會把信派送到那位老師或者同學手中。”一名小學生給錢報記者解釋郵筒用途。
據說,信里有對收件人的感謝、鼓勵,甚至道歉,幫一些孩子解開了心結。收到信的學生和老師都挺激動。
“和自畫像、心情墻一樣,當初設計這項活動,也是為了聽孩子的心里話。書信就是一種抒發自己情感的方式,讓心里的各種情緒得以發泄,因為我們留意到,很多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快樂,卻總喜歡把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如果不及時釋放,日積月累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周華解釋說。
在心理節,他的這一發現得到了驗證——五六年級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做了一系列心理調查。調查發現,孩子最多的情緒來源于爸媽的嘮叨、成績沒考好和老師的批評;而當孩子情緒不好時,有30%會發脾氣,30%選擇一個人靜處,還有40%通過聽音樂等其他方式處理。
而該校策劃此次“幸福心理節”的出發點,正是以“關注學生情緒”為突破口,踐行“幸福教育”。
心理預防比干預效果好
最近,教育圈里發生了多起因學生心理問題而導致的惡性事件,再度引起大家對心理教育的關注。“但這種關注與學業相比落到實處的很少。兒童心理,等出了問題再干預,效果肯定沒有提前預防好。”周華告訴錢報記者,“我們學校想做的就是預防,真正走進他們內心世界,及時化解負面情緒,創造各種積極的情緒體驗,修煉心理,提高學生幸福的能力,”所以,心理節還舉辦了自編自導的心理劇場、大手拉小手的心理游園等各種有趣活動。
拱墅附校秉持著“豐富當下幸福,奠基未來幸福”的辦學理念,為了改善學生缺乏真正快樂與幸福的現狀,引導學生學會主動追求、創造幸福,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人,學校以新課改為突破口,把幸福心理修煉納入幸福教育品牌的核心內容,除了開展了關注學生情緒——2017拱墅附校幸福心理節活動,還把幸福寫進了課程表。
不僅每周有雷打不動的心理課,而且還有一系列幸福心理體驗,幫學生樹立積極開朗的人生觀。比如,以“幸福幣”為載體,以校內的“幸福小店”為主要陣地的校園十大自主體驗;比如每月開展一次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又比如,在生活細節中強化幸福感,給每位學生都預備生日面等。難怪錢報記者在心情墻上看到一句:“今天太開心,因為吃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