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學校自建實驗室、創新實踐基地
組織學生到高校、科研院所游學
動手能力,是成為科研人員的基礎素質。讓課本中的知識“活”起來,讓學生有場所挑戰動手能力。在此次方案指出,將建設一批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和一批創新實踐基地和基礎創新學習中心。
其中包括,重點建設20所左右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發揮第一批基地學校示范引領作用,遴選設立第二批成都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實踐基地學校。實施一批創新素養培育項目,鼓勵基地學校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科技企業等合作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共建基地學校。
重點建設20個基礎創新學習中心(學科創新實驗室、STEM學習中心或人工智能實踐中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等為依托,重點建設20個創新實踐基地。
同時,鼓勵基地學校結合實際自建或與其他學校共建創新實驗室,挖掘和增強現有實驗室的創新教育功能,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平臺。
鼓勵基地學校與高校、企業合作建立創新實踐體驗中心。組織學生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游學,體驗科研過程、獲得科學精神的熏陶,培養專業志向、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
課程設置:
探索開設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云計算等課程
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JA經濟學、領導力、發明創造、創客活動等特色課程,將出現在普高學校的課堂,為喜歡科學的學生,提供新的探索天地。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試點學校將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探索開設并且要與大學課程銜接,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與大學課程銜接,探索引入、開設大學先修課程。
同時根據課程體系要求,將創造性地開設多元研修課程,嘗試開設早培物理、早培化學、早培設計與技術等課程。把創新思維、方法滲透到學科學習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通過必修課、研究性課程學習以及科創活動、學科競賽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機會。
建立重立志的德育課程圖譜,重激趣的學習領域課程圖譜,重挖潛的優勢潛能開發課程圖譜。積極開發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專題化、系列化、模塊化的校本課程,如學術類和活動類課程、怡趣類課程(興趣、社團)和揚長類課程(學科特長)、研究類課程和創作類課程。
此外還要求與國際課程融通,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課程,特別是針對資優生或卓越學生的培養課程和培養模式,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從“學以致用”出發,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型科技支柱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創設拓展探究課程,開展基于科技產業平臺資源的課程化學習項目試點和應用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