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運動會紀錄“沉睡”40年無人破、高中班里引體向上少有人達標、體育課長跑改短跑……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中小學生身高、體重等身體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體質下滑引發“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擔憂,被廣泛關注。
觀念變了
年輕父母更注重孩子運動
孩子們的身體越來越弱了?也許從統計上說的確如此。但隨著年輕一代父母成為家庭教育的主力軍,我反而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擺正了對于體育運動的認識。學習成績很重要,但愛運動、身體好更重要。
首先,是社會大環境變了。不管什么年齡,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身。不是我夸張,就連身邊那些以前從來不運動的朋友,如今也成了馬拉松的愛好者;還有一些上學時連八百米都跑不完的女同學,如今也常去健身房報到——無他,就是因為當前社會對于成功的定義變了,事業成功是一方面,身體不好、精神狀態不好同樣不“成功”。
其次,隨著80后成為養育孩子的主力軍,這一代人就是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深知應試教育對孩子運動時間的擠壓,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么過來的:尤其到了中學階段,不僅休息時間打個籃球、踢個足球跟做賊似的要避開老師,連體育課都漸漸成了擺設。作為一名80后爸爸,我可不想這一切在我的孩子身上重演。與此同時,更為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不管是哪種教育理論,都充分肯定體育對孩子的身體和精神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比知識教育更具基礎性意義。自身體驗加上教育理念的雙重作用下,年輕父母普遍對孩子的體育運動更加關心。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雖然學習壓力還是很大,但我身邊的父母都在想方設法讓孩子多運動。盡管每個人的出發點可能不同,但對運動的重視是一致的。比如有的媽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視力,嚴格堅持讓孩子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有的朋友希望孩子多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就讓孩子多參加足球籃球這樣的團體運動……運動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只有家長自己先轉變觀念,孩子才能“強”起來。
學生體質下滑絕非小事
有關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已屬老生常談。相關新聞隔三岔五出現,各種擔憂也循環往復地登場。然而習以為常很容易淡化問題的嚴重性,中學生體質下降,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從運動會紀錄可以窺見一斑。根據東北某省會城市的統計,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紀錄普遍“沉睡”多年,有的項目甚至40年無人打破。另有數據顯示,近三十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
如果覺得運動會紀錄不夠貼地氣,你也沒指望孩子更快、更高、更強,那還有更“觸目驚心”的數據。比如日前,廣州市教育局公布了2016學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測結果顯示,對比《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優秀率僅2.6%,不及格率達16.2%,重度近視率為49.8%,這確實讓人為之捏一把汗。還有報道說,少年肥胖癥呈高發態勢,比如北京18歲以下孩子的高血壓患病率竟約10%,幾乎每10個孩子就有一個血脂不正常……
比數據更直觀的,還有一起起意外事故。翻翻新聞標題——新生軍訓暈倒一片,被嘲“一屆不如一屆”;中學體測,“引體向上”全班僅1人及格;長跑測試意外頻頻,很多學校不得不取消長跑;還有學生連幾十分鐘的開學典禮都站不下來……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關于身體的重要性早已無須贅述。但對于中小學生體質下滑問題,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相關新聞隔三岔五出現,說明問題普遍,并且嚴重;各種擔憂循環往復登場,更是敲響警鐘,值得深思。
少年強則國強。體質下滑絕非小事,對此應予以更多重視,拿出更多真舉措,形成更多合力,直到相關新聞越來越少,直到各種擔憂變得不足為慮。
學生體質弱,應試教育應反思
好日子為什么會養出弱孩子?這與應試教育長期被推崇有莫大的關系。
在學校里,成績和升學率是學生工作的指揮棒,其他的一切都只能靠邊站。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但在實際中,一切都以“智”為中心,成績好仍是一美遮百丑。體育不僅排課少,上課時間也得不到保證,經常都被其他主課擠占,到了期末復習階段,更是如此。即使是上體育課,也因為顧及所謂的安全問題,孩子們很難有機會肆意地奔跑和運動。而且,體育課在學校不受重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體育老師地位弱勢、缺乏成就感、師資不足,自然也很難把學校體育開展得紅紅火火。
在課外時間,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也讓學生們沒有辦法好好運動。許多學生周末和假期不是在補習,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即使有人想周末的時候組織小伙伴一起踢足球、打籃球,都很難約到人。
學生體質變差,跟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很大關系。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使得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中學生,更愿意把閑暇時間花在電子產品上,而不像從前的孩子,更愿意戶外活動。家長們往往是想盡辦法,才能把孩子“趕”出門。所以,結果就是孩子們的視力越來越差,體質也越來越差。
近年來,學生體質弱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重視,教育部門也要求學校上好體育課,保證每天一小時的運動時間,體育也被列入中考必考項目。但是,不少學校仍然很難落到實處。為了保證安全,除了上體育課之外,操場基本不用。不少中學生的運動方式仍是應試性的,不注重平日的鍛煉,不注重對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而是考前集中突擊,還有機構推出了各種中考體育的考前培訓班,多是立定跳遠、引體向上、長跑的訓練,讓學生們很難養成日常運動的良好習慣。
要改變學生體質弱的現狀,不僅需要學校把體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保證足夠的課時,也要改變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將學生的體質達標測評納入學校的考核范圍,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實行問責,是不錯的辦法。對家長來說,也要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鼓勵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運動。
學霸不吃香
體育明星才萬眾矚目
中學運動會紀錄“沉睡”40年,生活好了,孩子的體質卻變差了?造成這一“怪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根源還是在觀念上,我們對體育還不夠重視。在這一點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體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在美國的中小學,體育是所有學生的必修科目。不是一周一兩節的體育課,而是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后所參加的各種體育俱樂部。除了專職教練,美國很多教其他課程的老師也都做兼職體育教練,指導學生正確訓練,并帶隊參加比賽。
發達國家如此重視學校體育,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更是將孩子培養成“完人”的重要手段。因為通過體育鍛煉,孩子的領導能力、團隊精神、挑戰自我、永不放棄等各方面素質都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而這些也都是名校錄取、名企選人的重要標準。所以,家長會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特別是競技性運動項目。
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學間的校際比賽也十分豐富,有專業的機構負責組織,一般會按照城市、地區和州分為不同級別的比賽。比如,打開一所美國中學的官方網站,就會發現每個周末都被各種項目的比賽安排得滿滿當當,每次主場比賽都是全校師生、學生家長,甚至當地社區的一件盛事。而從中學聯賽,到大學聯賽,再到職業聯賽的培養制度,使美國社會建立起完備的體育人才培養金字塔,一茬接一茬的優秀運動員也隨之涌現。
另外,在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學和大學里,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現象:“學霸”并不特別吃香,“體育明星”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所有的學生都想和他們交朋友,他們也是各個大學爭搶的目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們能借鑒好的經驗,在機制和制度上創新,逐漸建立起全民重視體育的社會觀念和環境,又何愁未來孩子體質不強?何愁各種中小學運動會紀錄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