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
“思政課能不能上好,關鍵在人,關鍵在于老師。”熊曉琳在論壇開幕伊始就強調。坐在下面濟濟一堂的思政青年教師們,很多都是熊曉琳的“學生”。
2013年,熊曉琳的名師工作室受北京市教工委委托,承擔了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新上崗教師的培訓任務。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趙亮就參加了第一期的培訓。
和初來乍到時的茫然無措相比,如今的趙亮在課堂上更有章法,利落的發型,得體的著裝,張弛有度的節奏,為其課堂加分不少。
屠丹丹周圍也有和她一樣的85后思政老師,她認為不少青年教師雖有著漂亮的履歷和深厚的知識積累,但在為師解惑方面還是經驗較欠缺,講課方式生硬,所以培訓還是很有必要。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說:“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尤其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正面臨四大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地位被弱化的挑戰、核心價值觀遭遇市場逐利挑戰、傳統教育方式面臨新媒體挑戰、人才培養面臨敵對勢力挑戰。”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生力軍,對其進行培訓無疑就更具緊迫而現實的意義。
“良師必定學者,學者未必良師。”目前已培訓了300余名高校思政青年教師的熊曉琳建議,“思政課老師必須首先是一個理論研究者,對相關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深入淺出。其次,教學是門藝術,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因課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