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往往被貼上各種標簽,但他們的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覷。隨著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5后年輕人進入校園和社會,從他們中流行起來的彈幕、網絡用語等更是快速被其他年齡段人群所接受。成長在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的時代,95后在文化方面有什么表現?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162名95后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95后中,72.4%的人有才藝或特長。他們在網絡上的內容生產能力引人注目,41.1%的受訪95后曾在網上發布過自己的藝術作品、歌舞表演,37.4%的受訪95后發布過自己錄制或剪輯的片子或音樂,36.1%的受訪95后發布過自己寫的文章或詩歌。比起歐美和日韓文化,69.6%的受訪95后稱自己更喜歡中國文化。
87.6%受訪95后認為有才藝重要
21歲的林哲凱就讀于河北某大學二年級,興趣廣泛的他加入了書法社、電影社,還打理著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過,林哲凱依然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不夠精彩。“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有興趣和特長,有微信公眾號的人也不在少數。我雖然會書法,會剪片子,但并不算什么很特別的‘技能’”。林哲凱說,他非常羨慕會樂器和擅長運動的同學。大學期間,他想多掌握一些“技能”,“也多讀一些書,讓自己的文筆更好一些”。
1990年出生的張琳在北京某繪畫培訓機構做老師,他的班上有從60后到00后各年齡段的學生。“95后特點非常鮮明,他們大多比較大膽直接,見多識廣,喜歡與人交流。也有一些雖然不太愛說話,但很有自己的想法”。張琳告訴記者,在學畫時,不少95后的學生也表現得非常有靈性,甚至能進行創作。“有一對大學畢業后暫時在咖啡廳打工的姐妹,沒有繪畫基礎,學了一個多月,兩個人都畫出了個人風格很鮮明、很可愛的人物漫畫,我們幾個老師都很佩服。95后的才氣縱橫,讓我這個90后感覺挺有壓力的”。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95后的文化與網絡密切聯系在一起。本次調查顯示,受訪95后最經常上網做的事是玩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體(51.5%),其次逛購物網站(14.6%),第三是看文章(7.3%),其他依次是看綜藝等節目、短視頻(6.9%),聽音樂(6.3%),看電視劇和電影(5.6%),看動漫(2.8%),看直播(2.2%),看記錄片或科普視頻(2.2%)等。
受訪95后中,72.4%的人有才藝或特長。他們在網絡上的內容生產能力也引人注目。41.1%的受訪95后曾在網上發布過自己的藝術作品、歌舞表演,37.4%的受訪95后發布過自己錄制或剪輯的片子或音樂,36.1%的受訪95后發布過自己寫的文章或詩歌,16.0%的受訪95后發布過自己創建的歌單、教程,7.7%的受訪95后在網上做過直播。
在2016年12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視頻彈幕網站bilibili(以下簡稱B站——編者注)的董事長陳睿表示,人們對于現在95后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文化普遍存在誤解,認為他們很娛樂化,吸引這一人群注意力的只能是“錐子臉網紅”或一些嘩眾取寵的題材。“這批95后、00后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們有更好的視野,他們更能夠理解正能量,或者是比較好的文化”。陳睿認為,95后和00后這一代用戶是真正具備文化自信的一代,他們從小見多識廣,有了更多的知識才會自信;其次,從小接受了非常好的人文教育,他們的人文素養普遍好于80后、70后;并且擁有道德自律,在道德水準上優于更年長的觀眾。
張琳認為,95后確實有更強的興趣去接觸文化,學習藝術,而他們中不少人也多才多藝。在他看來,這是因為95后成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學校中的美育、體育也不斷完善,從小使用互聯網的他們接觸了更多信息和新鮮事物。“另外,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整體都提高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也高,更注意在孩子的文化教育方面做投入”。張琳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培訓機構費用1800~4000元不等,對于普通在校大學生來說花費不算少,但學畫的人中,大學生占了1/3。
調查顯示,87.6%的受訪95后認為有才藝或特長重要,其中25.0%的人認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