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需加強融合
為了應對文理不分科高考,幫助在校學生進行教育過渡,有不少地區教委也采取了相關措施。以北京為例,此前,北京市教委曾發布《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加大中小學語文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內容考查。
對此,蒲公英特約評論員王營表示,傳統文化教育與一般學科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固定的教材,并且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也往往在學科之外,所以無法像學科教學那樣,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王營認為,讓學生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學科教學與學生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真正落地生根,對每位教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思維框架,充分挖掘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廣泛占有文化資源,并有機滲透在學科教學中。
王營指出,高考對于傳統文化的考核,除了語文學科外,各科都將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且命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比如,歷史學科可以考查對中華文明長期歷史進程中的事實觀點、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斷;地理學科可以考查對鄉土意識、環境保護等理念的掌握。在數學和其他理科試卷中,也可以將四大發明、勾股定理等作為試題背景材料,體現中國傳統科技文化對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這說明,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背背《弟子規》、學學《論語》或者多背幾首古詩詞就能解決問題的事情了,也不僅僅是由語文教師承擔的任務了,它是一門涵蓋文化經典、歷史、藝術、民俗等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各科教師都有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
不過,在過渡時期內,對于北京考生來說,傳統文化內容并不陌生,因為近兩年的北京高考已體現出注重傳統文化、增大閱讀量等趨勢。例如,2014年北京高考,語文卷考查俗語、對聯、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知識的題目超過50分。大作文也讓考生談談“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等“老規矩”。2015年高考增加了古詩文背誦篇目,且古詩文閱讀分值增加6分,當年還提出規范漢字的書寫。2016年高考語文閱讀題目選取陳忠實描述陜北“華陰老腔”“撼人胸腑”藝術魅力的散文作品,引發考生對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