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班規”二字總顯得老套,也成了經驗交流、論壇互動中的忌諱,惟恐被扣上“理念不新”“境界不高”的帽子。但是班主任也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道理。實踐證明,“班規”立好了,班風正了,班主任也就好做了。
但是,怎么立班規才讓學生遵守,才能發揮實效?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篇案例,看看對您有沒有幫助。如果您也有好的“治班之道”,歡迎給我們留言或投稿哦。
文 | 鄭英
運用“注意力經濟”法則,用獨一無二的班規吸引學生
叫嚷聲、呼喊聲、打鬧聲……不絕于耳,如同置身鬧市,剛接手六年級,讓我著實體驗了一把小學生的火熱情懷,他們哪有講話的習慣,個個都是扯著嗓門高聲尖叫,加上稚嫩的嗓音,分貝奇高。
更讓我苦惱的是,他們是第一屆搬到中學部來,可能是出于“懷舊”,每每一下課就飛也似地跑回小學部操場。那操場距離班級教室200多米,何況他們并不是聽到上課鈴響就往回跑,總是繼續打逗一番才罷休。為避免課任老師久等,我只好每次都在臨近上課前,急急跑過去,高聲叫喊外加大幅度手勢,才可把他們“趕”回教室。
頭疼的是,即便我親臨現場,他們也總是一路打鬧。我只好大吼一聲“城管來了”,他們一聽樂了,才跟做游戲似地開心地飛奔起來。此后,每每想讓他們跑得快點,只一聲“城管來了”,他們就笑著一路狂奔,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他們很樂,我卻哭笑不得。試想,每節課都如此,我又如何吃得消,更何況我經常外出,我一外出就沒人去趕,一沒人趕他們就撒野。
我尋思著如何不讓他們往小學部跑。于是開始“忽悠”:“同學們,你們現在在初中部上課,說明你們已經是初中生了。”
“不是,我們是六年級,是小學生。”
“錯,你們是初中預備班,是準初中生,是0.5個初中生,四舍五入,就是初中生。”
小鬼們被我的詭辯弄暈了,理不清其中的頭緒,只覺得我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個個端坐,神情開始嚴肅起來。
“既然是初中生,就不可搶小學生的地盤。”
他們紛紛點頭應允,初戰告捷。
新問題又來了,小家伙們明明聽到鈴聲,卻還會繼續樓上樓下地兜圈,一人前頭跑,一群后頭追,不亦樂乎。等他們氣喘吁吁回教室,鈴聲早已完畢。我只覺得好氣又好笑,但為了表明對這種情景的否定立場,只好每次都以嚴肅的表情出現在教室門口。小家伙們看我嚴肅,怯怯地說:“老師,對不起,鈴聲沒聽見。”見他們這般模樣,我批評不是,不批評也不是,這一幕成了尋常景象,任你再三強調“做好課前準備”,終未見效。于是我只得每節課前都得扯著嗓門吼“快回教室,準備好學習用品”。不扯點嗓門,還真蓋不住他們的聲音。
只得請教經驗豐富的小學教師,如何讓小鬼們第一時間回教室。一老教師傳授:背古詩。對,背古詩,于是班級風風火火倡導背古詩。初期效果不錯,課代表神氣地執行任務。沒多久,問題再次顯現,起初課代表盡頭十足,總是事先決定好背哪首古詩,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激情慢慢消退,總在鈴聲響起之后才急急翻書決定背哪首,時間就在他們的抉擇中流失,課前準備再度陷入混亂與散漫,怎么辦?
心想,既然古詩的韻律感能起到調控節奏的作用,能否編制順口溜,既有古詩的韻律調節作用,又避免課代表臨時翻找古詩的痛苦。于是自編順口溜一首:“預備鈴響準備好,學習用品不能少。積極發言勤思考,遵守紀律最重要!”學生一片叫好。借機我一一提出明確要求:“鈴響的一剎那,課代表高聲起口令,全班同學一起高聲背誦。第一句話結束,得回到位置上;第二句話結束,得把所有的學習用品放好在桌子上;第三句,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第四句話話音一落,得端坐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