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聲媽媽,在家書里喊出
王劍雄是2015年入學的化工系學生。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爸爸和現在的媽媽是后組建的家庭,但給他的愛一點也不少。
王劍雄在2015年開學后寫了一封家書,在信里把不好意思開口喊出的一聲“媽媽”寫了出來。他寫道:“桂花阿姨,其實在我心里,你早就是我的媽媽了。我就是叫不出來,希望你不要見怪,你對我很好,從你身上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懂事的他還在信中寬慰爸爸:“兒子知道你為了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爸爸,放心吧!總有一天,我會帶著您和桂花阿姨,還有我心里的那個她,一起去您一直心馳神往的香格里拉。”
王劍雄說,直到現在,他還是會寫家書,“感覺是心靈的寄托”。
原想離家高飛,卻在父母離開后哭了
“離開家已有將近兩個月,這是我人生中至今時間最長的一次‘旅途’……”這段文字,摘自機械系2014級學生劉詩陽2014年10月24日的家書。在大學開學前,這個一直被父母嚴格要求,從小沒離開過家的徐州女孩,還在為離開父母的束縛而興奮。可當父母把她送進大學,離校返家后,她回到宿舍卻感到心里一陣難受,悄悄地哭了。
劉詩陽說,自己平時不會主動和父母說一些溫暖的話,但上了大學之后,漸漸懂事。書信這樣的表達方式,讓她找到了表達情感的載體。信中她寫道:“不知不覺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心里渴望離家……在陌生的宿舍樓下,你們與我告別,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離開了你們的羽翼。而奇怪的是,我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快樂。目送著你們開車遠去,我的眼睛一陣酸痛。一封信無法表達我心中的所有感受,但我需要讓你們知道:我很想也很愛你們……”
學校愿景
通過寫家書勾起學生愛的記憶
為什么要鼓勵剛入校的新生寫一封家書?這其中又有何深意呢?南京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李子全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早在2011年,他們倡議新生寫家書時,就有過深入思考。
李子全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父母是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對他們影響最深的人,是老師取代不了的。“通過家書的形式,可以讓父母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通過這一親子交流的方式,便于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和老師互動交流,配合培養好孩子。這是學校探索家校共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李子全還表示,學生手寫家書是大學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家書不只是對家人簡單的問候與關心,也是對寫作者的鍛煉,增進親子之間真摯的情感和交流。學生寫信時的一筆一畫,聯想起成長過程中父母對自己的愛,也能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
他強調,在剛入大學時寫家書,也能喚起學生的深度思考,總結過去,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