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79年的啟德學校,至今已有37年歷史,前身是上海縣工讀學校,后來上海縣與閔行區合并后,被改名為閔行區工讀學校,2001年正式更名為啟德學校。
校長梁根余介紹稱,雖然更名后“工讀”二字被隱去了,但學校的性質并未變,還是一所以接收“問題少年”為主的專業教育學校。
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未成人若出現“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強行索要他人財物……”等九類“嚴重不良行為”,可以被送到工讀學校進行矯正和接受教育,繼續義務教育。
“以前工讀學校的學生都是由公安機關遣送過來的,有些輕微違反或構成一定刑事的學生,都會被強制送到工讀學校。”梁根余說,以往的工讀學校都是“半工半讀”,學校里專門讓學生勞動的車間,因此被稱為“工讀學校”。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我國第一所工讀學校成立于1955年,至今已經有61年的歷史。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讀學校的性質和內容已經慢慢發生了改變。
梁根余說,雖然現在啟德學校仍然有一名公安干警長期駐校,從事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工讀學校與公檢法的關系卻不似以往密切,已經在慢慢削弱了。
梁根余告訴澎湃新聞,現在上海市有12所工讀學校,但真正意義上的“工讀生”已經沒有了,“就是那種由公安機關定性后,被強制送去工讀學校的學生已經沒有了。”
而這樣的情況,源于1999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由“強制實行”,改為了“對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應當由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或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由強制變自愿,也間接導致一些工讀學校由于沒有生源而被關停或邊緣化了。”梁根余說,現在社會上對工讀學校仍有需求,但因為不能強制,導致需求變得非常矛盾,而政策上的不重視,導致工讀學校慢慢被社會遺忘了。
學習、生活都有教師陪同
除了生源變化,工讀學校的教育內容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梁根余介紹稱,如今“工讀學校”的課程完全是按照九年義務教育來開展的,因此“工讀學校”也被改為“專門教育學校”。
他說,以往工讀學校是“半工半讀”,學校里有專門讓學生勞動的車間,但現在學校的課程則完全是按照九年義務教育來開展的,因此“工讀學校”也被改為“專門教育學校”。
但工讀學校目前仍保留著一個特點——全程教育模式,學校全部采取寄宿制。
“我們學校實施的是全員、全程、全覆蓋的‘三全’教育模式。”梁根余說,在學校里,所有教師除了上課,還要參與學生心理輔導、談心、課間管理等,與學生學習生活都在一起,全程監管,24小時無缺位。
“從學生周日3點到學校,到周五3點放學,這段時間所有老師都是全程管理的,包括晚上晚自修和住宿。”而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學校到處都覆蓋著電子監控設備。
梁根余說,學校嚴禁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管理學生,但對于這些“問題少年”,無暴力管理確實很難,“我們只能通過‘三全’的方式來約束學生,配合教育,達到轉化目的,比如有學生喜歡逃課,在我們這里就沒有機會,時間久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即使在宿舍,教師也陪著學生。梁根余告訴澎湃新聞,啟德學校的宿舍分配并非固定的,“學生表現比較好,就會三四個分到一個宿舍,如果有一些學生煽動性較強,或和其他人相處不太好的,就有可能一個人一個宿舍。”
對于外界質疑的,在工讀學校會不會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梁根余說,從住宿就能看出,“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是共處一室的,直到學生熟睡后,老師才會回隔壁房間休息,而我們規定,老師的門和學生的門都是不可以關的,不會給學生交流不良思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