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陳瀅說,他們曾對一系列校園欺凌現(xiàn)象做過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有比較明顯的性格和家庭特點。
“被欺凌者的性格往往是比較軟弱,身材瘦小,或者還有一些生理上的特征,比如口吃/反應慢/肥胖等。”陳瀅說,在她的調(diào)研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許多身材肥胖的孩子都很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
而欺凌者的性格有暴力傾向,往往是因為在家庭教育中也遭受過暴力,“比如他父母的管教方式就是打罵。”
對此,山東省實驗中學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職心理教師溫學琦也表示贊同,“進行校園霸凌的學生在欺負人時心理通常是存在問題的。他們有時看到爸爸習慣于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就開始用暴力,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溫學琦說,在他欺凌別人時,沒有意識到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心理滿足。
他表示,如果想預防校園霸凌,核心就是要教會孩子“尊重”,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這個問題的核心不在于學校,因為大部分老師都是受過師范教育,受過教育學、心理學培訓的,他們是知道維護孩子自尊的。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的,孩子心靈的底線是安全感,如果沒有安全感,他們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欺凌者有時候就是覺得自己的自尊被挑戰(zhàn)了,他想通過欺凌的方式來爭取尊嚴,讓別人高看他一眼,他會有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讓別人怕,把別人打趴下,而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很可能來自家庭。”
對此,溫學琦認為,學校一方面要教會學生情緒不好時應該怎么做、該如何與人交往、感覺到憤怒時如何應對。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父母的培訓、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很多時候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要大于學校教育的,現(xiàn)在很多父母不注意這方面,他對孩子就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動手,孩子就會習得這種行為方式。”
另外一方面,學校出于保護學生,會盡量避免學生負法律責任,“但是學生如果感受不到他已經(jīng)觸犯了法律的話,他就不知道害怕,所以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不能真心悔悟征得對方原諒的話,你就要負法律責任。”
溫學琦認為 ,欺凌別人的學生應該更加清楚自己所要負擔的后果,這才會真正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第一中學專職心理老師李淑惠表示,“校園霸凌”還是和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主要是家庭因素,比如說家庭暴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他比較受壓抑,常常表現(xiàn)出攻擊性。
李淑惠說她會常舉辦一些競技活動,比如拔河比賽、籃球比賽、聯(lián)歡會、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對學生的情緒進行有效的疏導和正面的引導,而且每年都會請法院的工作人員給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宣講一些案例,如何遵紀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