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阿斯伯格
每500人就可能有1人患此征
中 山三院兒童發(fā)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若孩子確實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那么停課的這種做法是否恰當,需要根據(jù)情況來決定。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可能對 他人、自己造成傷害,或?qū)W校公共秩序造成嚴重滋擾,短暫停課可以讓孩子冷靜、思考和反思,其間孩子、家長和學校多方需要進行有效交流、溝通,商榷和實施 孩子問題的改善或解決方法。但如果行為問題不嚴重,學校應該有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動輒停課就不一定可取。
至于阿斯伯格綜合征,鄒小兵指出,與其說是一種疾病,倒不如說是這類孩子有一個很特別的大腦,他們有特別的缺陷,主要是社交溝通障礙等;但這些孩子 往往也會有一些特殊的天賦,如記憶力很好,在諸如音樂、藝術、生物學、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等方面有強烈興趣。“我上午接診了一個4歲的孩子,他對花卉有 非常特別的記憶力。”鄒小兵稱,“大約每500個人中就有一個患阿斯伯格綜合征。”
由于社交方面的缺陷,孩子會顯得似乎行為比較幼稚、與孩 子的年齡很不相符;注意力往往很不集中,非常興奮和多動;做事我行我素、“自我中心”,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指令往往置若罔聞,有時甚至會在上課時候走出教 室;孩子情緒比較波動,有時難以控制;非常不善于和小朋友交流,經(jīng)常和同學沖突、吵架打架。但孩子內(nèi)心卻是愿意交流和溝通的,只是因為缺乏交流技巧,因此 會變得孤獨和情緒波動。
“盡管孩子的行為是有些特別,但是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不是精神病。盡管在學校里面惹了很多麻煩,但卻是完全可以教育的。如果教育得法,孩子將來可能會很有出息。
幫助阿斯伯格
理解容忍 科學矯正 培養(yǎng)轉(zhuǎn)化
對 于這類孩子,鄒小兵提出了教育三原則:(1)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和容忍;(2)對問題行為的快樂、適度、科學地矯正;(3)對特殊興趣和能力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 轉(zhuǎn)化。“第一個原則決定了孩子能否快樂幸福,第二個原則決定了孩子是否能適應和融合,第三個原則決定了孩子能否取得成就。”他說。
鄒小兵認 為,在教育過程中,認識孩子的個性,實施個性化教育,揚長避短顯得特別重要。矯正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上的反思與改變有 時可以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通過諸如對孩子問題行為的“角色扮演游戲”、“問題行為(錄像)分析”或“正確行為示范表演”和“社交故事法”等形式 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教育孩子人際交流技巧,減少孩子在學校的外向性破壞和滋擾行為等。對于本案例中的小智的情況,就應該采用這些方法給予矯正和改變。應該堅 決杜絕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在特殊能力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轉(zhuǎn)化方面,阿斯伯格綜合征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別能力,這些能力的發(fā)現(xiàn)通常依靠家長的敏感和平靜的心態(tài)。“因此我們對孩子的特 殊能力給予一定的關注,并適當培養(yǎng),然而更重要的是,將孩子的特別能力轉(zhuǎn)化到更加廣泛的學科和領域中去,這樣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如果 轉(zhuǎn)化不成功,我們依然要理解和容忍,強迫性學習的效果常常適得其反。”鄒小兵說。(文/廣州日報記者秦松 通訊員江瀾)
原標題:強吻女同學 男生被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