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時間短了、作業少了,學校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有家長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減負、素質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如何落實且保證教學質量,讓孩子們有競爭力,才是我們最關心的。”
政策頻出、焦慮難消,減負令不是萬能靈藥
事實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都曾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發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減負文件《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之后,幾乎每隔幾年,相關部門就會根據新形勢出臺相應減負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政策規定因時而變,“規格”也越來越高。2010年,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減負”作為教改的重要目標。2011年全國兩會上,“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除了“規格”提高,減負的措施也變得更加具體。尤其是在地方層面,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文件,規定和落實減負工作,對在校時間、課后作業、考試、補課、休息和鍛煉時間等做了嚴格細致的規定。
總的來看,各地區主要從入學選拔和在校教育兩個方面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