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太乖”? 探索的勇氣如何激發
但在多年的調研和交流中,史靜寰也有個直觀的感受——中國一些名牌大學學生很聰明,成績也不錯,但有些學生“太乖了,缺乏試錯的意識和勇氣”,此外學習的意義感或者說學術志趣有待加強。
“我們分析,這是GPA導向下學生體現出的學習觀,這些學生都聰明,提高GPA對他們來說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由于這樣的導向,學生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新知識的試錯上,也影響他們選擇高挑戰度而成績有可能不高的課。”史靜寰認為,拔尖人才一定要有勇于試錯的精神和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環境也一定要有容錯和幫助他們調整自己、糾錯的制度。“MIT大學生的惡作劇文化在中國很難存在,但正是這種惡作劇文化孕育了很多創新的種子”。同樣的,吳曉暉也認為,“勇氣的養成能有效遏制弄虛作假行為,因為學生一旦準備好承擔失敗,失敗真的來臨時他們就不會太在乎了”。
這樣的困境在其他國家的精英教育中同樣存在。2008年,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他感覺美國精英教育已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斗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
竺可楨曾說,“大學教育的目的,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如何激發、釋放中國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在史靜寰看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期待短期內就得到一個很好的成果,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寬容的心態,探索科學可靠證據為基礎的可持續的培養方式。(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