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講臺上劃根火柴
膽小的女生逃到了教室外
有老師認為,造成小學生不認識白蠟燭,看不懂“生產隊”的原因,是因為現在課本里、考題中,許多看似生活化的東西,實際上卻脫離了當今學生的生活,直接把學生搞懵了。
在孫老師印象中,十年前和現在,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化很大,但是教學用具、課本內容卻沒啥變化。所以,許多在她看來是常見的教具,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卻非常陌生。
“現在城市的孩子和十年前不一樣,他們會看說明書,會玩樂高,但卻不認識蠟燭、火柴,不會裁紙,也不認識植物和農作物,因為生活中見不到或用不著。”孫老師感慨。
最典型的就是劃火柴點燃酒精燈,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沒見過火柴,一看忽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嚇壞了。“我當時演示劃火柴,旁邊同學嚇得直接跑到教室外面。”孫老師無奈地說,“很多學生都不敢點,怕被燙傷,膽大些的男生點火柴,女孩能躲到幾米開外。”
惠興中學的呂老師也認為,確實有少部分科學的課本內容比較陳舊,已經被現代生活淘汰了,但卻一直沒有更換,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干擾。
“比如掛點滴的瓶子,以前都是玻璃的,現在改用軟塑料袋,點滴液滴下來的原理發生了變化。再拿老的問題去考察,意義就不大了。”呂老師舉例說,“還有就是家庭電路,現在都用空氣開關和電子式電能表,但我們的教材中依然是閘刀開關和機械式電能表。”
采荷中學科學老師施彬彬說,課本中常出現這種“過時”的內容,學生們往往一頭霧水。“比如講到大氣壓,會以農村的抽水井為例。講到杠桿,就會提到以前市場里用的桿秤。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城市里,這些東西都很少見了。”他說。
也有老師認為
現在的學生缺乏生活常識
在采訪中,也有老師認為,板子不能只打到課本“過時”上。造成現在這種不對稱現象,學生生活經驗不足、閱歷不豐富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辦,缺乏常識。
呂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吃水煮蛋時,如果雞蛋剛從滾燙的水里拿出來,殼是很難剝的。“讓學生解釋這個現象,80%的學生都說不知道,家里平時都是長輩剝好吃現成的。”
講解大氣壓強時,呂老師舉例,吃螺螄都要將尾部剪掉才更容易把肉吸出來。有些同學就非常不解,組團來問:“老師,吃螺螄不是用牙簽的嗎?為什么要吸啊?”
杭州留下小學的科學老師仰毅明告訴錢報記者,之前班里有許多學生,被父母保護得太好,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讓碰,更不要提動手操作。六年級學習“工具與機械”單元,要求孩子們將教室櫥柜上的螺絲擰下來,結果很多孩子還是人生第一次碰螺絲刀。
沒有生活閱歷,課本上的知識點就無法活學,只能靠死記硬背。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能學好科學這門學科的。
杭州行知小學科學老師虞小東認為,小學科學以普適性科學知識為主,講的都是基礎科學知識,內容大多不會過時,無非只是因為社會在進步,舉例要與時俱進,聯系更多新的事物,更接近學生生活。虞老師說,有些具有年代感的事物的確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與生活脫節,“由于社會進步,技術發展,新事物不斷進入學生生活。以前講光能、熱能,通常會用到蠟燭和燈泡,但現在還可以用空調、地暖等來解釋,學生們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