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具還是吸金手游?
近日有媒體曝出,福州一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對學校推薦使用的“智學網”APP收費模式不滿。據了解,該校高一至高三年級的學生都下載了這款APP,可查閱考試成績、考試報告、題目解析、錯題匯總等內容,但每一項服務都要掏錢,且開通會員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績。
記者發現,問題不止一家。打著輔導作業“必備神器”名號的APP“作業盒子”,在收費方面也受到質疑。簽到和學習卡要充值,作業APP內購太多;買了180天英語課,沒用到一個星期課程入口不見了;改錯題要用體力值,體力用完得充會員或買體力卡才能繼續改錯……
說到底,教輔APP是投入研發成本的產品,大多數家長并非不能接受為知識付費,但收費項目需公開且合理。
有業內人士提出,個性化學習由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自愿購買,未嘗不是一條合理途徑。但總體上,這類軟件必須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減少使用成本,提升使用體驗。
這意味著,教輔APP要“吸粉”還是重在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從推出“人教口語”“人數點讀”等APP之初,堅持不摻雜無關內容、不強制安裝,確保學生學習過程的專注度,受到學生好評。
江蘇某小學一位叫李奕燦的學生說,她很喜歡線上學習的方式,因為內容和形式都豐富新穎,成績也提升了。
減負增效還是加壓添擾?
“要不是學校指定,肯定不會用這種軟件。”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不止一次聽到家長拒絕的聲音。
有的家長擔憂,學校未經家長同意,將學生試卷及個人信息等提供給開發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隱患?有的家長無奈,學校可以結合自身教學推薦APP,但作為布置作業的渠道是否帶有強制色彩?
對此,有專家建議,出于對學生信息安全的考慮,原則上研發機構要將服務器建在教育部門,但有少數機構將服務器建在公司內部,而目前這項工作缺少監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輔類APP如果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等針對不同學生精準布置個性化作業,相信能得到更多認可,但不應在作業中強制使用。
不只是學生和家長困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中學引進的教輔APP需教師上傳課程視頻等。因這款APP并不成熟,學生們不樂意采用,而課程上傳情況卻成了教師職稱考評的必要條件。
“要從可持續應用的角度評估APP。學校引進前應做一個預調研,了解各個家庭中學生對手機、平板電腦等使用情況,對APP做3—5年的使用規劃,切不可頻繁更換。”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曹梅建議。
吳 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