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小明曾在沱江一橋上試圖跳江,但是被及時趕到的派出所民警救下,這一次跳江起因也是因為手機。
張偉說,他們老家在內江市資中農村。兒子小學六年級轉到資陽城區上學,后來兒子說班上不少同學有手機,要他們也給他買一部。“當時提出給他買,就要他學習會努力一點。”張偉說,沒想到適得其反,小明卻從此迷上了游戲,一有空就端著手機玩游戲。
“5月份,看不下去了,就把手機給他沒收了。”張偉說,當時打了小明,還喊他滾,沒想到兒子跑到了沱江一橋,騎在了護欄上,后來被民警拉下來。
“后來好幾次氣到了,就也讓他滾,叫他跳江死了算了。”張偉說,他覺得兒子第一次跳江是假的,就這樣罵過幾次兒子,想不到這次真的跳了。
父母教育方式就是打 孩子事后只愿微信與父親交流
張偉說,小明是家里的大兒子,買了手機之后天天沉浸在游戲中,學習從之前班上前五名,下滑到現在的中下等。
“第一次跳江后,校長喊我們到學校,交流后覺得教育方式是有不當。”張偉說,妻子是一個性子很急的人,她一生氣手里抓著什么,就拿什么打兒子,還曾用烤串的竹簽戳過兒子。
“小明性格跟她很像。”張偉說,他有時候看不過去,也要踢兒子幾腳,經常罵兒子讓他滾,“我和老婆文化低,這樣的方式確實不對,希望他好好學習,能有所出息,我們也是愛他的。”
張偉說,雖然每次打罵兒子,但兒子過一兩天就好了,“這次跳江后,跟他媽媽已經什么都要說了,我問他,他說只微信上跟我說。”
教育專家:青年學生應抵制手機游戲 教育孩子用打是無能的表現
成都外國語學校高新校區校長、資深教育專家李俊說,青春期學生應該堅決拒絕手機,“很多成年人都因為手機成為‘低頭族’,缺乏自控能力的未成年學生更容易沉迷。”
李俊認為,手機游戲具有刺激性、挑戰性、對抗性等,人在游戲中顯得無所不能,學生容易因為游戲取代對知識的渴望。
“青春期學生的特點是矛盾、盲目、偏激和脆弱。”李俊說,青春期學生往往只圖解決當下,不思考未來,因為游戲有趣而沉迷。家長不正確引導,打罵孩子后,孩子以此威脅,破罐子破摔。
“堅決拒絕手機游戲,3個月后就會好轉。”李俊建議,現在父母應多陪伴,多講道理,對孩子約法三章,用打則是無能的表現。(封面新聞記者 田雪皎 王祥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