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來了,國外不少院校進入了考試季。中國留學生或挑燈夜戰、或從容應對、或臨時突擊、或抓耳撓腮……最終是否能拿到心儀的分數,卻是未知數。
這未知背后有學生平時的積累,有努力的程度,有是否選到合適的課程,有對論文規范的了解度、有語言能力是否匹配自己的思維能力,等等。這些因素中,無論哪一項未做到位,都會影響所選課程的分數,因為國外高校的課程分數并非僅憑一次考試就能一錘定音,而是對學生的綜合考量。
對學生來說,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考試“掛科”。一旦掛科,不僅會留下“扎眼”的記錄,還可能影響畢業時間,最嚴重的可能導致退學。
各國院校關于考試的規定不盡相同,各院校間的規定也存在差異,如何在留學期間不掛科,順利通關畢業?
凡事預則立。就讓我們聽聽海外院校老師、在讀留學生、留學規劃師、海歸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談的“不掛科”秘笈。
海外院校老師說 分數背后的理由
張悅悅
那天我探頭觀望同事楚徳的辦公室,只見她正伸長脖子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屏幕,好似在排查著什么。最后,她說:“我下不了決心,是不是要給這個學生不及格!”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剛才是滿屏幕地在學生論文里尋找給這個學生提分的理由!這種心情我太理解了。雖然在英國做大學老師好幾年,但是每次做出一個讓學生掛科的決定依然很糾結。掛科不僅意味著學生的畢業成績單上會有個扎眼的記錄,需要補考,而且對于學分比重大的核心課程,掛科意味著這個學生要復讀一年。一次分數能夠影響一位年輕人一整年的時間,作為老師自然會慎之又慎。
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就可以隨便提分。英國高教體系最強調個體公正,群體公平。絕大多數大學并沒有對成績分布的要求或者限制,學生的成績和老師的教學評估也沒有任何關系,這使英國老師在給學生分數時是毫無利益相關的中立個體。但進一步確保評分公正的是各高校嚴格執行的“質量控制”程序。這是指所有科目不論是作業還是考試分數,并不由任課老師一個人說了算,而需要經過校內和校外獨立抽樣審核認證。
英國大學要求老師評分時要搭配評語,這不僅是為了給學生具體反饋,也是為了保證老師慎重評分。有時候面對“差一點”就及格的學生,我也會像楚徳那樣滿屏幕地尋找或許被忽視的作業亮點,但我也要不斷地掂量,這個決定對于其他同學是不是公平,學生間的分數差距是否公平地反映了作業質量的差距。我曾半開玩笑地跟學生解析老師判分時的心理:“我們就是在尋找各種給你們高分的理由。”
學生也有權要求老師“給出理由”。不論分數是及格還是不及格,老師都需要給出翔實的說明,否則學生可申請復議。老師判分的標準也并非可以隨意修改,這些標準一般會在主講老師撰寫的課程手冊里或者在課程在線信息里做出說明。如果某項考察內容在前期未向班級告知評分標準,或者老師明顯提高或壓低了評分標準,學生都可以申請成績復議。
這也凸顯了了解每門課程評分標準的重要性。每門課的教學目的不同,對考核內容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原則性的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老師沒法給予及格。曾經有一名學生在我的課掛科,原因是她要么搞錯了論文長度要求,要么搞錯了分析重點,我想讓她通過卻找不出理由。
后來楚徳考量再三,最終還是認為那個學生的論文沒有達到及格標準。但她同時給學生發了一封郵件,提醒學生,如果他有證據證明其學業因家庭或疾病原因受影響,可以向學院提出申訴,學院或許可以按學術規章給他補分升為及格、或給他重新提交論文的機會。這是英國高校保障學生利益的措施之一。在很多中國留學生看來,托辭健康或家庭因素是一種懦弱,因此中國學生很少會利用這個申訴途徑。但在英國人看來,學業是生活的一部分,難免會受意外因素的影響,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評估學生的學術能力自然也要適度地綜合考慮其生活狀態。
(作者為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學院首席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