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可以“更精彩”
“如果說我人生的可能性在美國是‘1’的話,在國內簡直就是‘100’。”25歲的汪心儀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所以為什么一定要留在美國,在小圈子里自我糾纏呢?”
汪心儀本科畢業(yè)于國內大學的國際關系專業(yè),之后赴美繼續(xù)攻讀該專業(yè)獲得碩士學位。盡管一畢業(yè)就瀟灑回國,但她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裸歸”。攻讀碩士期間,汪心儀曾在當地一家咨詢公司實習,老板是美國人,促成中美公司項目,中間抽取傭金,因此常年需要中國實習生。“有點像皮包公司,是那種在國內根本不會去的。”汪心儀說,“文科生在美國求職,語言劣勢會被放大,和美國人相比,對中國比較了解算是唯一優(yōu)勢。因此哪怕一個很小的美國公司,只要有一個和中國相關的職位,都會讓中國留學生搶破頭。”
華人在美國開的公司也是中國留學生的一個選擇,但這種公司的目標客戶還是華人,比如地產中介、移民中介等。汪心儀畢業(yè)前找工作時,遇到過一個洛杉磯華人開的股票公司,號稱可以辦理H1B,這引起了她的興趣。誰知工作內容竟是給第一代講粵語的移民推銷股票,“騙”老人的養(yǎng)老錢。汪心儀說,“文科生在美國求職,轉來轉去還是要和中國元素扯在一起,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回國面對真正的市場?”
汪心儀算是自主選擇回國發(fā)展的中國留學生,她現在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互聯網分析師,談起回國一年來的感受,她對記者說:“很精彩”。在她看來,北京的機會很多,行業(yè)研討會、文化聚會、各種交流活動都可以參與,在美國的話就很局限,格局很小。汪心儀總結說,“回國要趁早,越早越好。美國那一套所謂的工作經驗在國內根本用不上,還得從零開始”。
不為身份,為機遇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由于美國各類行業(yè)的發(fā)展主要依賴科技和商業(yè)主導的產業(yè),所以商業(yè)與金融行業(yè)、計算機與數學行業(yè)是崗位數量開放較多的領域。“技術含量”高的崗位通常是最適合中國留學生的就業(yè)選擇。
盡管并非“熱門專業(yè)”出身,蔣隆達還是幸運地拿到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的聘書。2013年他從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畢業(yè)后,留在美國從事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蔣隆達的高中是在肯尼亞的一所英國學校完成的,語言水平過硬。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在美國找工作“很費勁”。蔣隆達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市場營銷方面,單從語言上來說,中國學生就沒有優(yōu)勢,而且本地人對當地市場情況更了解。”之所以能找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除了“幸運”,蔣隆達認為還得益于他從大二開始從未停止過的“實習經歷”。而大多數中國學生到大四才開始找實習,“這樣比較危險”。
與大多數中國學生在美求職是為了“拿身份”不同,蔣隆達則是“為回國創(chuàng)業(yè)積蓄能量”。在美國上市公司工作一年后,蔣隆達又跳槽到中信集團洛杉磯分公司,有了雙重背景的工作經驗,他于2016年選擇回國創(chuàng)業(yè)。蔣隆達現在的身份是NIPPO貿易公司(肯尼亞)總經理,兼任肯尼亞浙江商會秘書長,他的工作內容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把中國的民營企業(yè)帶到非洲,開拓非洲市場。他說,“在美國工作時積累的經驗,在非洲更能凸顯出優(yōu)勢,未來至少10年,我要往返中非之間,促進貿易合作。”蔣隆達說,哪里有市場、哪里有空間,他就去哪里,“美國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