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星島日報》日前刊文稱,在美華人子弟在校成績向來出類拔萃,但經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踏入職場后就逐漸“泯然眾人矣”。很多華人相信在美國社會只要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但這其實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美國職場也很注重關系,此類關系需要平常的交往培養,而這恰恰是亞裔的短板。分析指,華人除了勤奮刻苦和成績優異,再補上“美式關系”這一課,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如虎添翼。
文章摘編如下:
耶魯大學法學院與全美亞太裔律師協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許能為我們指點迷津。報告指出,亞裔美國人雖在全美人口中僅占6%,但在頂尖法學院中的研究生比例卻占10%。不過,他們最后在聯邦司法系統任職的比例僅有3%,在州級法院任法官的比例只有2%。
雖然近二十年來在私人法律行業,亞裔一直是著名律師事務所中最大的少數族群,可相比其他族裔,他們自然流失率最高,合伙人比率最低。在學術領域,2013年美國202位法學院院長中亞裔僅有3人,709位副院長中亞裔僅有18人。
報告撰寫人之一、畢業于耶魯法學院的加州高等法院華裔法官劉弘威指出,雖然亞裔在法律行業的成長令人印象深刻,但進入領導層的速度一直緩慢。亞裔在按客觀標準競爭及擇優錄取方面表現良好,但當擇優錄取的標準涉及對晉升、提拔來說不那么直接、具體和明顯的方面時,他們好像“就從雷達上消失了”。
這種差異在他們離開法學院后立即變得很明顯——盡管亞裔學生在頂尖的三十所法學院中占比很大,但在聯邦司法系統擔任法律職員的比率僅占6.5%,在州司法系統只有4.6%。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白人學生在頂尖法學院的比例為58.2%,但在所有聯邦司法系統法律職員中卻占82.4%,在州級司法系統中占80.2%。
劉弘威分析,原因可能與法學院教授經常為學生提供類似機會有關,而法學院的教授多是白人,亞裔學生也許因此不能像白人學生那樣和他們搞好關系。其他族裔的學生都知道和教授搞好關系的重要,知道司法系統職員的工作會為日后打開更多大門,所以都會去結識那些認識法官的教授。
劉弘威指出,教授喜歡哪些學生、會指導誰、決定推薦誰,在這些涉及交往、需由主觀做出判斷的遴選程序中,亞裔做得并不好。他說:“你要成為那種交談及那個網絡的一份子,才能了解那些事情。這是沒有什么出版的手冊教你的。”
很多華人都相信在美國這樣一個平等的社會,只要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但這其實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美國職場也很注重關系,不過不是那種搞不正之風的“關系”,而是通過正常交往彼此了解后,當有職缺時在不違反規定下,通過公開方式優先推薦自己所熟悉者的一種通常做法,例如在公司招聘時,當眾多申請人都符合標準時,公司主管會優先錄用自己的校友。
此類關系需要平常的交往培養,而這恰恰是亞裔的短板,除了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固有障礙,亞裔對“關系”的理解帶著祖籍國的深深烙印也是重要原因。
不少華人移民美國后,往往在學校和職場只看重埋頭苦干、自我奮斗,對正常的社交活動和人際往來消極回避,慢慢將自己封閉成別人眼中“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也就失去了很多通過正常師生交往或同事關系可爭取到的發展機會。
劉弘威指出,調查的發現其實顛覆了亞裔在美國是模范少數族裔的神話,“人們認為亞裔發展得不錯,但當你看看高層時,發現他們發展得其實并不好。”隨著華人的成長壯大,華人對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應不斷提高,而要向更高層次邁進,對美國“游戲規則”的了解也就需要不斷走向深入。
成功躋身主流社會的劉弘威法官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觀察,為華人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建議,相信華人除了勤奮刻苦和成績優異,再補上“美式關系”這一課,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