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級排名不再重要”
美國的高中班級排名其實相當于與國內的年級排名。1993年,40%以上的招生官認為班級排名“相當重要”,根據某高校咨詢機構的報告,到2006年,這一數字下降至20%。
對排名重視的大多是大型的學校。特別是州立大學。因為招生數量龐大,所以無法對申請者進行“全面”了解,于是排名就成了一個重要指標。而對于那些小型的,競爭更激烈的私立大學,他們認為面試、作文、老師和輔導員的推薦信比排名更重要。
所以,不要過于計較你在全年級排第三還是第五。
五、“與你的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很有幫助的”
由于對GPA成績的質疑,一些招生人員更看重高中老師和輔導員對申請人的推薦。例如,“表明學生的求知欲,積極參加課堂討論”,這樣的推薦會很有幫助,招生官常常問的問題還有”學生怎樣應對挫折?在團隊里如何與他人溝通合作?“等等。
所以,申請人在高中期間要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使作為你的推薦人的老師真正了解你的閃光點,為你說的“好話”就會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給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
六、“我們只是聽起來很挑剔,實際上希望更多學生申請我們的大學”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介紹,在2013年,只有大約100所美國大學的錄取率是低于三分之一的。低錄取率的好處是可以讓大學看上去很“杰出,優質,精英”,幫助提升在全美大學排行榜中的位置。所以一些大學總是想辦法降低錄取率。
美國各個大學每年招生的數量相對穩定,降低錄取率的唯一辦法是增加申請人的數量。所以盡管很多名牌私立大學錄取標準苛刻,門檻很高,可是在每年大學申請季開始之前,他們總是放下身段,到各地,甚至其它國家去開推介會,面對面地鼓動學生報名申請。在美國國內,大學通用的另一招是郵寄招生資料。如果家里有一個在SAT、ACT、PSAT中取得不錯成績的十一年級學生,那么到12年級大學報名截止日之前,家里的信箱每天差不多都會被各個大學花里胡哨的宣傳資料塞滿。
所以,對于申請的學生和家長來說,要理性面對大學的攻勢,尋找適合自己的和自己有希望被錄取的大學,不要去給太多的大學充當錄取率中的分母,畢竟申請一所大學的費用不菲,每一所報名費加上提交標準考試成績的費用,差不多要一百美元或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