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龍涓鄉灶坪村委會熱烈慶祝“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創刊十周年”暨“閩南網三周年”
──安溪縣龍涓鄉灶坪村介紹
村委會 村落一角
灶坪村位于龍涓鄉東南部,東與虎邱鎮美莊村相望,西與鶴林村接壤,南與長泰縣楓洋鎮尚吉村、經侖村和巖溪鎮湖珠村交界,北與內灶村毗鄰,距鄉政府25公里。明、清為崇信里內灶鄉。民國屬寶溪鄉內灶保轄灶坪、龍田、七斗侖、流芳、西垵、芼嶺、道治、后溪坑、清坪洋、下馬水等自然村。解放后,初屬八區內灶鄉,后為灶坪鄉,1958年2月屬舉溪鄉內灶小鄉內灶高級社,1958年11月為龍涓公社灶坪大隊, 1984年7月為龍涓鄉灶坪村。村內有陳、張、蕭、劉等姓,陳姓為多,與內灶陳姓同宗。1993年全村676戶3764人,已知旅居馬來西亞、日本華僑150多人。村民以農為主業,兼顧其它種養業。有水稻田1800畝,農地1300畝,林地5200畝,茶園320畝;果園700畝,品種為柿、龍眼、荔枝、橄欖、楊梅等。1966年自辦灶坪小學,1988年建校舍4座1200平方米。灶坪村充分發揮山區優勢,重視全面發展;歷年造林3000多畝,境內不見荒山;畜牧業在鄉里首屈一指,特別是養牛尤為突出,由此被評為福建省養牛先進單位。
灶坪村被確定為市級生態村后,村兩委高度重視,并成立以村書記為組長、村主任為副組長的美麗鄉村建設小組,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全面規劃:
一、指導思想
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綠色、和諧”為主題,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化規劃龍頭作用,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形成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體系、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和新型農民組織方式、農民現代生活方式和農村先進管理模式,努力把我鎮農村建設成“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二、總體目標
著眼于城鄉統籌發展,通過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和建設無序問題、推進農業經營制度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等改革,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和民生事業建設,加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變農民生活方式、優化農村管理模式,加快農村向城鎮化轉變、農業向現代化轉變、農民向城鎮居民轉變。以轄區內主干道和主要溪流為重點對象,抓示范培育典型,抓點連線拓片,。
“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目標:
1、村莊秀美。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到位,“兩違”得到有效遏制,農民房屋建設有序,布局合理。有效推進危舊房、石結構房改造,“空心村”及舊村居得到有效整治,無亂搭亂蓋現象,“一戶一宅”(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政策執行好。農民房屋外觀協調,體現閩南特色。
2、環境優美。農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內無衛生死角。常年清潔衛生,100%村莊建立長效保潔機制。家禽家畜圈養,農戶庭院整潔,房前屋后環境干凈,無亂堆亂放現象。農戶自來水和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普及,消滅旱廁。鄉村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莊道路通達、綠樹成蔭、水清流暢。
3、生活甜美。農業結構優化,生產、生態和文化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增多。農村教育、衛生、醫療、文化和體育等社會事業大力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健全,農民文明觀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體育活動豐富。
4、社會和美?;鶎咏M織健全,村級組織戰斗力強,切實維護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利益,群眾對村級班子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社會管理民主,“世紀之村”管理平臺完善。農村治安良好,無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體性事件。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鄰里和睦,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崇尚科學,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社會和諧。
三、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建設“美麗鄉村”,要以政府主導為前提,通盤考慮,全面組織,扎實推進。通過廣泛宣傳發動,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營造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設“美麗鄉村”,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順應發展變化趨勢。各村要分類型因勢利導、分層級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拘于一種模式,不強調一套標準。要突顯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注意挖掘文化內涵,展現僑鄉鄉村特色。
3、以人為本、改革創新。建設“美麗鄉村”,要把落實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解決“三農”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大膽突破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發展現代農業等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農民與土地的新型關系,促進農民集中居住。
4、長效推進、鞏固提升。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涉及面廣、目標任務重、持續時間長的系統工程,必須整合所有行政資源和集中全社會力量,建立可持續的長效推進工作機制,促進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協同協作的良好局面。同時,要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堅持示范帶動,認真總結經驗,鞏固和發展建設成果,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化。
相信未來灶坪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一定會越來越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