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貽倫
閩南網3月1日訊 來自泉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泉州市目前缺工約達6.3萬人,而最缺的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企業缺工,并不是新話題,泉州政府部門年年都采取各項舉措,包括組織企業出省招工等,然而缺工問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
在海歸張貽倫看來,企業缺工,最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無序經營。他認為,應借鑒外國模式,從學校里培養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推動長遠發展。
在昨天泉州市政府工作會議上,泉州市副市長林伯前也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可借用現代通訊手段,創新勞務交流、招工模式,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或許更能緩解企業缺工現象。
【海外視角】
改變經營模式深度發展校企合作
粗放型的管理,只是掠奪勞動者的力量。人海戰術的經營模式一直不改,會長期處于缺工的狀態。
泉州企業很多,卻一直存在缺工的現象。其實,企業的自身定位很重要,粗放型的管理,只是掠奪勞動者的力量。人海戰術的經營模式一直不改,會長期處于缺工的狀態。
我覺得,缺工的現象促使了校企合作的發展。學校為企業服務,企業促進學校的發展,這是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但目前合作效果不夠好。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安排學生的實習和就業,還可以更進一步。比如在與電力公司合作的時候,可以增加對研究的投入,并以公開透明的競爭機制,讓有興趣的教師搞科研、做項目,以此達到雙贏的效果。
企業的招考宣講會效果不佳對缺工也有影響。大型企業不愿來泉州普通院校招聘,學生對于小企業的興趣不大,雙方的參與度不高,導致惡性循環。在英國,高校里會舉行畢業作品展示,企業高管、人力總監等到現場直接衡量人才的能力,滿意的直接下聘書。政府也設有專門的項目部門,學生可以將作品投入科學技術資源庫,有需求的企業直接去找。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借鑒的校企合作方式。
當然,如何留住優秀員工,對員工循環利用,使其價值不斷提升,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般員工的管理知識不夠,很多政策到基層就變成了一紙空文,落實不了。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很重要。在發達的西方國家,企業選擇各司其職的人員工作模式,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極高,通常都會提前安排好來年的工作任務,在市場的競爭力也大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