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洪和檢查站官兵們通過視頻為愛心人士獻哈達
連線阿里
聽聞募捐喜訊軍民都很興奮
昨天,記者把現場募捐的信息第一時間告訴了劉彩洪。當時,他正和幾名檢查站官兵從噶爾縣趕回巴嘎鄉的路上。最近因為檢查站電機故障,官兵們前往阿里地區噶爾縣維修,兩地距離將近300公里,行車3個多小時。
盡管舟車勞頓,但劉彩洪聽到記者“報喜”時,興奮得不得了,他說,一回到老巴嘎,第一時間就會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老巴嘎的藏胞,讓他們也第一時間感受這一份喜悅。
隨后,記者還連線了巴嘎鄉黨委宣傳委員達娃次仁,聽到消息后,他也很開心,“真是太好了”!達娃次仁說,過幾天下鄉的時候,就會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鄉里的民眾,讓他們都知道,不久之后,老巴嘎就會有第一口機打井了。
另,被泉州人民的愛心所感動,西藏巴嘎公路檢查站的官兵們日前從高原之巔發來了他們自己精心錄制的視頻。視頻里,泉州邊防干部劉彩洪代表阿里藏胞,手捧潔白的哈達,向參與本次募捐的所有愛心人士奉上“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的祝福,感謝這些天來大家的愛心與關心。
活動反響
泉州市委常委、秘書長、統戰部部長翁祖根:
泉州人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連日來,我一直關注著海峽都市報“為阿里藏胞捐口井”的系列報道,這一系列報道,展現了泉州人民扶貧濟困、熱衷社會公益的一面,放大了泉州文化的閃光點,弘揚了泉州人熱心慈善的光榮傳統。從民族危難、到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泉州作為僑鄉,這種光榮傳統得到了不斷發展和提升。從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發展到關心全國各地的公益事業,泉州人一步步走來。扶持寧夏、支援新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閩西和閩北的抗洪,到處都可以看到泉州人熱心公益的身影,這種精神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打一口井,看上去不是一件很大的事,但其實對當地藏胞的生產生活意義重大,泉州人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海峽都市報、泉州邊防支隊在媒體宣傳、發動募捐等方面,工作做得很好很成功。
泉州市邊防支隊政治處主任喻亮:
“家書”體現了革命軍人熱愛人民的本色
劉彩洪的一封“家書”,念念不忘的是阿里藏胞的疾苦,渴望為當地藏胞申請挖一口深井,解決吃水難的問題。這封“家書”,體現了一個革命軍人熱愛人民的本色,在泉州市邊防支隊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全體官兵紛紛捐款,并多方聯系許多部門,共同發起募捐活動。我們有信心,打井的經費一定能解決。
石獅市邊防大隊政委勞建忠:
藏胞的困難就掛在邊防官兵的心上
劉彩洪開展援藏工作4個多月以后,他的工作就得到了當地藏胞的肯定。劉彩洪發現當地的藏胞生活很艱苦,尤其是缺水的問題很嚴重。他懷著憂慮之心寫信給部隊,消息傳開之后,藏胞的困難就掛在邊防官兵的心上。大家紛紛捐款,不僅是為了圓一個石獅援藏軍人的夢想,更是為了幫阿里巴嘎的藏胞和官兵帶去福音。
蚶江鎮黨委書記洪志揚:
讓阿里人民生活得好一點,是大家的心愿
劉彩洪是我們選拔到西藏的優秀援藏干部,他代表著蚶江和石獅的形象。阿里藏胞生活很艱苦,讓阿里人民生活得好一點,是大家的心愿。石獅蚶江的經濟水平比阿里要好得多,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解決吃水困難的問題。石獅蚶江作為經濟發達的地方,力所能及地扶持阿里藏胞,是貫徹十八大精神,為老百姓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行動。(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張凱航 俞志村 田米 見習記者 林莉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