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就此事采訪了釀酒業和食品業多位專家,他們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白酒含塑化劑已幾十年
釀酒行業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級工程師表示,臺灣塑化劑事件中,企業添加塑化劑是為了使果汁更稠、口感更好;而所有白酒標準中,顏色標準要求清亮、透明、無沉淀、無雜質、無懸浮物,只有茅型酒允許有淡黃色,如添加塑化劑,則會增加渾濁感和懸浮物。因此,白酒沒有必要添加塑化劑。
關于生產過程中塑化劑溶進酒中一說,該高工表示,目前國家對食品行業中的塑料有嚴格規定,不太可能出現塑化劑溶進酒中的情況,除非是塑料質量不過關或者是使用了回收塑料,回收塑料為增加可塑性會添加增塑劑,但現在大酒廠很少使用塑料。他還透露,白酒含塑化劑并不是新問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當時我國塑料行業不發達,隨著石化工業的發達,此現象有所減少了。
廣東省食品學會食品專家范瑞副教授表示,食品中含有微量的塑化劑是正常的,但如果超標大的話,可能是人為添加了塑化劑或者上游原材料出現問題。此外,酒是通過勾兌出來的,也可能是從酒的原料中帶入了塑化劑。
塑化劑來源或是瓶蓋橡膠墊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我國規定,塑化劑禁止添加到食品中,但可以使用在食品容器、包裝材料中,可以增加材料的彈性、塑性、透明度、改變其性能。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很大可能性是來自酒瓶蓋里面的橡膠墊,如果墊子是采用國家已禁用的聚錄乙烯的話,就會出現塑化劑溶進酒中的現象。
檢測結果還需權威認證
據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品檢測人士表示,在酒行業檢驗的國家標準里,沒有塑化劑檢驗這一項。由于業內對于塑化劑檢測的操作方式和送檢過程要求很高,未經嚴格監督的送檢有可能造成檢測結果的巨大差異,因此此檢測結果需經相關權威部門認證。(記者 李星慧 黃芳芳 李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