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陳老伯經常帶著孫子出來聽南音
南音唱《聽爹說》舞臺布景大氣
梨園大劇院上演《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滿座
2011年4月,南音新戲《古厝娶某》舞臺首次采用了50多平方米的LED大屏幕技術
泉州南音藝苑(網友天鷹大姐供圖)
泉州府文廟傳統藝術演出
芳草南音
長街深巷里,騷雅有遺音。
老少傳習眾,古樂綻新姿。
入登廟堂上,出亦江湖名。
文化蘊富礦,非遺數家珍。
在泉州這個“大劇場”,那些綿延千年的古老劇目不僅沒有日漸式微,反而越玩越有味道了。
從廟堂到江湖,從小眾到普羅,場所越來越普遍,本地人中參與了解者也越來越多,就連外地游客都知道,若不去聽上一把南音,枉來一趟泉州。
走進市區新門街,只見閩南紅色調的仿古大厝配上大片油綠的灌木,綿延到臨漳門前,這里是泉州市區最具藝術氣息的地方——泉州南音樂團首家專業表演場所南音藝苑,依傍著自然清幽的“城市山林”芳草園,一旁的梨園古典劇院設施優越。這里讓許多想一探古城魅力的游客“趨之若鶩”,劇院里上演的一出出精妙細膩的戲曲,足可以帶你體驗一回唐風宋韻。
對泉州人來說,南音、梨園、高甲等,不單是高端劇場里的陽春白雪。在市區百源池畔、在文廟一隅、在古城許多長街深巷處,一個個古香古色的舞臺周圍,每到夜晚總會有男女老少聚一處,凝神聆聽古樸的雅樂。外地游客經過,就連金發碧眼的老外,都會忍不住湊過來瞧一瞧。
戲骨
最近,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在南京舉行,泉州南音名角李白燕榮獲本屆牡丹獎表演獎,成為海內外南音界首位獲此殊榮的表演藝術家,填補了我省在牡丹獎表演獎上的空白。這也是繼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泉州南音入選“非遺”名錄后,泉州南音界的又一大喜事。
李白燕這些年越來越忙,除了擔任南音樂團副團長職務外,還要飛赴國內外參加演出和比賽,同時兼為藝校、老年大學、泉州師范學院的學生們上課。在泉州南音界,像李白燕這樣“兩個身份一肩挑”的,還有許多人,業務涵蓋了表演、樂器、理論等多領域,共同致力于將南音這一“活化石”傳播到各個層次和年齡段的人群中。
早從1990年起,泉州在全國率先開展南音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工作,目前已有2萬多名學生學習南音,出現較高演奏、演唱水平者1000多人;泉州師范學院2003年起開辦南音本科班,每年招收20名本科生,今年第一屆南音碩士生也已入學,正帶領南音教學往更高層次發展;還有培養戲劇新秀主陣地的泉州藝校,以及老年大學等,都沒有落下對人才的培養,各處不乏名師親自上課、名角親授技巧。
傳承
不只是鄉音裊裊,絲竹清音還印刻在海內外泉州人的心中,被悉心傳承保護著,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漸被后人所珍視。
在泉州,除了南音外,李堯寶刻紙與中國刻紙藝術也被一同打包,成功申遺;以泉州木船為代表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有31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數居全國地級市前三名。
說起泉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泉州市有10個市直非遺傳習所,各縣(市、區)共計40個傳習所。傳習所的種類涵蓋戲劇、工藝品、古建筑、釀酒、服飾、造船、武術等,大部分都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進入各地中小學普及技藝。比如,鯉城一些中小學開設了李堯寶刻紙、火鼎公婆、拍胸舞等課程;在晉江安海,幾乎每所中小學都各自推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上述人士打趣說:“泉州每所中小學拿個節目出來,差不多能把泉州的非遺項目湊齊了!”
保護
“泉州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泉州能否打造自己的更具品位的潘家園?”2011年,泉州市委書記徐鋼在一次文化工作調研中,曾這樣詢問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的負責人。他指出,泉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政府要因勢利導,充分整合南音、木偶、梨園戲等藝術資源,增強運作能力,讓文化事業在改革中嘗到甜頭。
泉州是個文化“富礦”。為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2010年,泉州出臺了《泉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域規劃方案》,并成立專家委員會,這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展示、傳習有了系統化的保護實施綱領。
2011年10月,在泉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徐鋼作報告時提出四點要求,其中明確強調,要著力推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積極宣傳泉州、推介泉州。
就像魚離不開水,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當地生態文化。這些年來,泉州多次開展普查,摸排文化“家底”,深入鄉鎮村,搜集民間各種“非遺”實物、各類文化線索14萬余條,為進一步保護各種文化遺產提供依據。同時,泉州圈定了閩南生態文化保護區,讓“非遺”盡可能生存在原生態的閩南文化中。據悉,泉州已計劃開設“閩南文化中心博覽苑”,以泉州府文廟為載體,將包含非物質文化實物展示和傳承人活態演示等元素。(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文 謝向明 田米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