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晚于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加油!向未來》第二季中,一臺名叫“小加”的人臉識別機器人引起了全國觀眾的關注。據悉,這臺人臉識別機器人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金橋所在科研團隊一手打造。初次參加綜藝節(jié)目的王金橋略顯羞澀緊張,但當談起他的“孩子”小加時,臉上滿是藏不住的笑容和自豪。
王金橋一上臺便被主持人撒貝寧打趣道:“原來您這么年輕”。殊不知今年已經是王金橋從事人臉識別相關技術的第十三個年頭了,如今王金橋在人臉識別技術領域已算是佼佼者!其團隊研發(fā)的人臉識別技術曾多次協(xié)助公安部門尋回走失人口。除了在“尋回走失人口”領域的重要貢獻,對于人臉識別技術未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他更是暢想到:“刷臉時代即將來臨”。
人臉識別技術再升級 狗臉識別挑戰(zhàn)難度大
2004年,是王金橋從事人臉識別相關技術的第一年,當時他的主要研究人群僅限于視頻中的演員,其研究目的也只是用來做電視劇的內容分析和理解。誰能想到,在之后的十三年間,王金橋便一頭鉆進了人臉識別技術領域,并研究出了精準度極高的人臉識別機器人小加。此次,小加在《加油!向未來》中上演了一場絕無僅有的精彩首秀,面對一字排開體型、毛發(fā)一致的18只比熊犬,在以人類肉眼幾乎難以辨認的情況下,小加不帶絲毫猶豫地說出了正確答案。據小加的“父親”王金橋介紹,在身份證與現場照比對方面,在百萬分之一的虛警率下,小加人臉驗證準確率達到99%以上。小加的識別算法在中遠程動態(tài)監(jiān)控人臉識別表現十分突出,在十萬分之一的虛警率下,小加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85%。而這場令人印象深刻的狗臉識別展示實際上要比人臉識別難度更大。
事實上,人臉的特征與狗臉相比更加豐富,比如根據疤痕、膚色、痣、發(fā)型等顯著的特征可以讓我們記住和區(qū)分不同的人臉,而這些特征在狗臉上基本體現不出來,更別說是同一品種相似體型、相同毛發(fā)的狗。面對如此挑戰(zhàn),王金橋團隊則采用了自主設計的深度耦合神經網絡算法來攻克這一難關,這種算法可以挖掘到豐富的狗臉局部和全局特征,突出那些能夠有效區(qū)分不同狗狗的精細化的差異,同時忽略同一品種狗狗之間的共性特征,從而實現高效的狗臉識別。相比于狗臉識別技術,王金橋團隊的人臉識別技術也采用了這種基于深度學習的低功耗深度耦合神經網絡算法,它能夠同時捕捉到人臉的全局結構特征和局部細微差異,從而學習到一個人的個性化人臉特征。而不同的是,當前市場上的算法通常難以克服姿態(tài)和光照變化帶來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歷史性的難題,王金橋團隊通過引入三維人臉模型,提出了一種三維形變神經網絡,能夠實現高精度中遠距離的人臉動態(tài)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