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川、粵、蘇、閩、浙、湘、徽的八大菜系,炒、爆、熘、炸、烹、煮、燉的制作工藝,中餐不僅詮釋了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飲食理念,更展示出了中國文化最質樸、最具創造力和最有吸引力的一面。
作為湖南衛視第三季度最新上線的綜藝節目,《中餐廳》正是一檔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核心,融美食、明星經營、合伙體驗為一體的全新綜藝模式節目。
融合因素更多元,節目更立體
跳出了單一的游戲對抗式、生活體驗式和文化探索式綜藝桎梏,“區別于架構在美食之上展現人物故事的手法,從美食這個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角度切入,來講述人生的酸甜苦辣、展現明星們平凡親切的一面,滿足觀眾所追求的共鳴,既接地氣又源于生活。”
《中餐廳》成功解鎖衣、食、住、行,集合了中華美食元素、戶外生活體驗、異國開店和明星真人經營四大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會展現明星嘉賓的不同方面。
此外,節目組經過深思熟慮敲定的五位青春合伙人趙薇、黃曉明、張亮、周冬雨、靳夢佳年齡層次也分居70后、80后和90后,嘉賓年齡層次的多元化無形中增加了節目生活和文化的碰撞。
不論是趙薇將做飯視為治愈的生活態度,還是張亮買原材料時展現出的“職業”素養,或是黃曉明和趙薇因二十塊錢互懟的經營分歧,《中餐廳》里,合伙和生活交融,美食和經營交融,不僅呈現出人物不同的生活狀態、各異的經營理念、對待問題所呈現的多種態度,更讓我們看到了更豐富的節目內容、更多面的人物形象。
背景環境多挑戰,體驗更真實
在陌生的泰國小島立足,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更需要不斷突破自我的勇氣。
趙薇勇挑餐廳大梁,迎客、做飯、送客一樣不落;黃曉明放下偶像身段,搭訕游客攬生意、做臥底偷拍菜單;周冬雨開小差,剝蒜犯迷糊;靳夢佳主動請纓切洋蔥辣椒敢擔當;張亮做砂鍋魚連續出“事故”。
五位明星嘉賓面臨著語言不通,創業資金有限,廚藝技能限制,經營思維欠缺等一系列真實的挑戰。
如何突破自我,在異國他鄉扎穩腳跟?如何打破僵局,讓餐廳順利運轉?能不能以餐廳為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能不能扔掉偶像包袱,腳踏實地成為一群深諳中華美食精髓的文化傳播者?
不止是五位合伙人,對于節目組而言,要操作這樣一檔大型的節目,從嘉賓的邀請到環節的設計,遇到的挑戰也比比皆是。
總導演王恬說,我們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保證一切既“真實”又“精彩”。
因為想做一檔真正意義上開放式的、真實的節目,導演組不希望干預嘉賓們的選擇和他們的思維方式,更不愿意把已知的“精彩”內容設計到節目中,強加給他們,所以如何在自然發展狀態下能夠保證節目的“精彩”?這是導演組面臨的巨大難題。
然而,雖然這樣壓力非常大,但是王恬團隊表示,只要保證了嘉賓們的真實情緒,讓節目不再是作秀,這就是值得的!
五位合伙人遇到的一系列現實挑戰,以及導演組對開放式節目的“執著”賦予了《中餐廳》獨特的真實感,讓《中餐廳》成為生活化的綜藝、接地氣的綜藝,讓觀眾從五花八門的實踐里獲得更真實的人生體驗。
文化藍本再升級,思想更寬廣
作為青春合伙人經營體驗節目,《中餐廳》落座泰國小島,以餐廳的經營運轉為主線,打破了傳統美食節目單調的“圍著灶臺轉”的常規模式,將美食的外延擴大至思想,以美食文化為藍本,成功將節目廣度升級至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單從《中餐廳》即可讀出文化的端倪。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傳,家的味道承載著每一個中國人對家的依戀、對民族的熱愛。
異國和中餐,本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矛盾體,如何在飲食文化同樣豐富的泰國打造出類拔萃的中餐、打動他鄉的味蕾,如何用樸實又醇厚的中華味道寬慰異鄉國人對家的想念,如何以“一帶一路”為思想指引,展現“源自中國,屬于世界”的核心理念,《中餐廳》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