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前晚21時,國家大劇院,一部來自廈門的高甲戲令近千觀眾叫好不斷。更絕的是,他們中有說國語的、講閩南話的,還有說洋文的老外!這就是喜劇《阿搭嫂》的魅力,首次晉京即領風騷。該劇由廈門劇作家曾學文創作、著名導演呂忠文導演、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排演。該劇曾榮獲中國戲劇劇本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等獎項。
廈門《阿搭嫂》風靡京城。
滿臺群丑飆演技
“阿搭嫂”是閩南人對那種古道熱腸、好打不平、大大咧咧婦女的統稱。在“老人跌倒該不該扶”成為社會熱點的背景下,曾學文于2007年以劇作家的敏感創作了該劇。主人公“阿搭嫂”由梅花獎得主吳晶晶出演。劇中,她好心救了跌倒的秀才,反被認定為“肇事者”;她送迷路孩童回家,卻卷進了一場“綁童案”,被當作“人販子”。雖如此,當她得知他人有難,仍冒險營救。
“滿臺群丑爭輝”成該劇最突出的看點之一,不僅是成功塑造“女丑”形象的主演吳晶晶,每一個演員都發揮出自己的表演特長。如迂腐自私的肖秀才,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甲戲優秀丑行紀亞福出演,他運用高甲戲“布袋丑”的表演,將自私落魄的讀書人塑造得惟妙惟肖;誤入歧途的賭徒天成,其扮演者吳伯祥,運用高甲戲“破衫丑”的表演,將一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刻劃得入木三分。
金門戲迷追劇
閩南鄉下老婦阿搭嫂口蹦“哈啰”、發生在民國初年的故事,竟出現了流行歌曲《吻別》、《遲來的愛》;諸如“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娶美女”這樣的詼諧臺詞更是時不時就抖出一句,逗得觀眾頻頻捧腹。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知名劇評家王敏稱其古今雜糅,“使得作品不僅有一種風俗泥土的芳香,更有一種荒誕、變形的色彩,強化了作品思辨品格”。
戲迷、金門教師陳建發更是一路追到北京觀演,據說這是他第三次看《阿搭嫂》了。“前兩次分別在金門和廈門看的,非常喜歡。不管是演員演技,還是劇本臺詞都十分精妙。更可貴的是,我發現這個劇一直在創新,每次看都有驚喜。”陳建發告訴記者,他和朋友兩人就是專門來追劇的,“明天一早,我們就回去了”。
三度獻演國慶
這是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第三次晉京獻演慶國慶。“上一次還是15年前,當時演的劇目是《金刀會》。不過,劇團登上國家大劇院,今晚是頭一遭。”團方介紹,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優秀劇團,“金蓮陞”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此次《阿搭嫂》晉京演出是該團第三次晉京參加慶祝國慶展演。
昨天在京舉行的專題座談會上,包括王敏在內的多位國內知名劇評家都給予該劇極高評價,甚至用“到達天花板”來形容其藝術水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珠繡作品亮相中意建交55周年特展2025-07-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