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許廷桂墓道坊,廈門島內僅存的一座老牌坊,在萬石植物園中。
■朱熹手書的同民安坊匾額。同民安坊始建于南宋1154年,已毀。匾額原件現收藏于同安博物館西側“碑刻廊”。
廈門古代到底有多少老牌坊?其實是筆糊涂賬,因為不但涉及復雜的行政區劃變遷,還涉及統計口徑的變遷。據黃紹堅博士統計,《民國廈門市志》記載廈門島內有30座牌坊,《民國同安縣志》(包括今天同安區、翔安區、集美區等地,不含后來漳州海澄縣劃過來的海滄部分)記載當年同安縣境內的84座牌坊(其中當年38座已廢,46座尚存),另《乾隆馬巷廳志》至少還有1座牌坊不在上述記錄中。
可見,根據方志記載,在今天廈門全市范圍內,至少有過115座牌坊。
但是,除了記載之外,顏立水先生等人還發現方志失載的同安汀溪鎮五峰村的1座“貞壽坊”、1座“節孝坊”、同安區大同街道溪邊街的1座“節孝坊”。
即使記入地方志的牌坊,因古今統計口徑的差異,也造成相當的混亂。通常,舊志記載的牌坊,只記載少數標志坊,基本不記墓道坊,與我們今天關于牌坊的概念略有差異。
今天,我們一般將牌坊分為5大類:貞節牌坊(包括貞節坊、貞烈坊、節孝坊、貞壽坊等),專為婦女而立;紀功銘德坊(包括各種紀功坊、科舉坊、樂善好施坊、孝子坊等),為褒揚男子而立;升平人瑞坊,專為高壽老人而立;標志坊(包括門坊、里坊,以及官署前的平政坊、親民坊、貞肅坊、風紀坊等),作為標志性建筑;墓道坊,專門立在高官顯宦的墓道前。
所謂廈門舊志記載的115座牌坊,只是最保守的數字,其中僅包含少數標志坊,不含廈門墓道牌坊。最麻煩的是,因為絕大多數牌坊已毀,無法逐一辨識。看來這是一筆永遠扯不清的賬。
那么,廈門市到底現存多少牌坊?各種資料的統計數據不一。黃紹堅博士花費大量時間,對廈門市現存牌坊逐一實地考察、清點,總算弄明白了。他給我們的數字是:廈門境內現存完整的老牌坊有23座,另外還有7座老牌坊只剩殘件。
廈門現存的23座老牌坊,集中在同安區的有16座。
23座老牌坊中,包括貞節牌坊11座,墓道坊8座,紀功銘德坊3座,標志坊1座。遺憾的是,在老牌坊五大類里,缺了升平人瑞坊。舊志記載的廈門島內外4座升平人瑞坊,已全部消失。
中國修建牌坊最盛的地區,似乎都與南宋理學家朱熹有關。我簡單查了一下資料,最有名的牌坊之鄉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至今尚存129座古牌坊,其中101座集中在歙縣(含徽州區),績溪14座,休寧8座;朱熹工作過的泉州,古代也是牌坊林立,不亞于徽州,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有399座牌坊,晚清應當還建了不少。1926年張星烺和陳萬里兩位學者訪泉州,大為震撼,張先生感嘆:“馳車遠望東門外石牌樓如森林狀,誠壯觀也。”陳先生寫道:“往觀東門外市梢牌坊,接二連三的約有數十。”但泉州的牌坊絕大多數消失了,據說晉江僅存30座古牌坊。
歙縣是徽州府治,晉江縣是泉州府治,同安縣自不可與它們相比。比較其他縣,同安的牌坊能保存這么多下來,已屬難得,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牌坊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建筑文化。清末,中國的土地上矗立了數以萬計的牌坊,用以表彰忠孝節義、功德科第等封建道德。隨著時代觀念的變化,它們又被大規模推倒,毀棄。劫后清點,寥寥無幾,仿佛殘損的歷史記憶,尤讓人珍惜。(記者 蕭春雷 黃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