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中
艱難的轉場路
就這樣,轉場的隊伍走走停停,一路上有快樂也有危險。秋去冬來,天氣漸漸轉涼,到了10月份,新疆境內許多海拔較高的地方已經開始下雪了。為了在冬天到來之前抵達目的地,牧民們又開始計算行程,準備著向山下更暖和的“冬窩子”遷移。
按照歷來的轉場慣例,位于阿爾泰山的大多數哈薩克牧民,仍像過去一樣,將牲畜趕到額爾齊斯河河床沿岸,或者是轉移到奇臺北塔山背風向陽的沙窩子去放牧。另外,還有少數人不畏艱險,帶著畜群長途跋涉,穿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進入天山北側的奇臺阜康冬牧場。
雪地里的點點黑
與秋天時的那場拍攝不同,這一次的拍攝完全是在天寒地凍中完成的。由于氣溫過低,盡管我已事先做了保暖措施,但在拍攝中,我的鏡頭縲旋還是被凍住了,并且還凍傷了腳。但這些“苦難”與牧民們的遭遇相比,還僅僅是“小巫見大巫”。
在后來與一位上了年紀的哈薩克牧民的交談中,我才知道,冬季轉場的確可謂“危機四伏”。其中最可怕的便是在半路上遇到暴風雪。據老人回憶,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大,平原上的積雪甚至超過了60厘米,而山區的積雪更是厚達1米多,牧草全被積雪覆蓋了。
就這樣一直在路上
羊吃不到草,就用蹄子扒雪。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天氣里,扒不了幾天,羊蹄子就潰爛了。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的羊一只接一只倒下;而那些僥幸沒死的羊也好不到哪里去,餓瘋了的羊群,不是啃主人晾在外面的衣服,就是啃氈房、啃塑料,最后甚至“啃無可啃”而終于啃起了自己身上的羊毛……那場面,真是慘不忍睹。
除了大雪,轉場的牧民們還得繃緊神經迎接出現頻率更高的“風沙”。尤其是當轉場隊伍經過與牧場相鄰的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時,巨大的風沙會將去年的牧道痕跡刮得一干二凈,很容易就迷了路。而且,經不住大風的吹刮,稍不留神,羊群就會亂了陣腳,被風刮出老遠……
當然,轉場路上,快樂的時候也很多。尤其是年輕人和小孩,一路上,他們或是騎馬或是騎狗,同伴之間相互比試、追逐,好不熱鬧。而對于那些經歷住考驗,最后順利抵達目的地的家庭來說,冰天雪地里的一頂溫暖氈房,來年春天成倍增長的牲畜都是讓人覺得幸福的。
美麗的風景
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不少哈薩克人開始采用汽車、火車等方式來進行轉場。由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讓牧民定居的政策,采用傳統方式轉場的牧民家庭已經越來越少了。但通過這次全程追蹤拍攝,我深深地相信,無論哈薩克人明天將會走向哪里,“轉場”這種與大地相依的古老生存方式,永遠都將是這個民族不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