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橋文化中心,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浦東派琵琶。
11月19日消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如何解決?昨天,《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二審,擬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評估機制,每三年對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情況進行評估。
目前,本市共有石氏傷科、海派玉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5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4名;練功十八法、金山農民畫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20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39名。
市文廣局非遺處介紹,本市目前已有由民間文學及語言、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方面的87位專家組成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會除了在非遺項目申請認定、傳承人認定、市級非遺專項資金使用評估、跟蹤中發揮作用外,還慢慢開始在每個非遺項目的第一線進行指導,為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鋪路。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認為,為確保市和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從制度上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必要設立相應的評估機制。為此,在《條例(草案)》中增加一條“評估機制”的規定:“本市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定期評估制度。市和區、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每三年對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情況進行評估,并向社會公開評估結果。”
同時,對于傳承人或保護單位,《條例(草案)》明確,“經評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無正當理由未履行義務的,市或者區、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或者保護單位資格,并予以重新認定。”
這一新條款是否意味著今后有些“不作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退出?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設置退出機制,文化部正在著手起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將在國家層面對保護單位的認定條件、職責、調整程序等作出規定。沈志強委員在審議中提出,不少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有一定唯一性,一旦傳承人身份被取消就意味著項目退出,為了整體性的考慮,建議在取消傳承人之前,應該對其提出整改機制。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認為目前的評估機制將有力保障非遺項目的延續性,“對于項目本身是具有保護價值的,應當定期對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進行評估,而不是輕易讓代表性項目永久性退出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