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偷走了父母的青春,他們漸漸變老。他們越老,就越像孩子般懵懂,變得容易相信他人,不少人因此被騙。日前,80多歲的施阿婆因為被上門“服務”的理財員騙走積蓄而致電泉州晚報社求助。阿婆的遭遇就像去年熱映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大強,被來路不明的線下理財公司騙了。隨著“全民理財”時代的到來,每個老人都向往“人退,金(退休金和養老金)不退”的美好生活。但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身邊隱藏著各種投資理財陷阱,讓人防不勝防。老年人怎樣才能遠離陷阱?每個人都將老去,如何從制度層面堵漏洞、補短板,讓老人們安享晚年?針對這一話題,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防詐騙宣傳吸引老人關注(陳亞明 攝)
案例 老年人理財騙局屢見不鮮
近年來,很多投資理財的騙局盯上了老年人,這些騙局大多以高利息回報為誘餌,最終把老年人的積蓄以理財的名義收入囊中,導致出現不少的家庭悲劇。
年過八旬的施阿婆,一人獨居在晉江。2018年年底,一家理財公司的員工敲開了阿婆的家門,稱臨近過年了,要送她一本日歷。阿婆十分開心,便讓這名員工進門。員工隨后向她推薦理財產品,收益可觀。阿婆手里剛好有3萬元現金,原本是為孫子結婚準備的。經員工不停勸說,她覺得買點理財產品賺點錢也不錯,于是便掏出3萬元購買。之后,阿婆就沒怎么去關注收益情況,最近因為需要用錢,才想起去找那家公司,但公司并沒有她的開戶及購買記錄。原來,3萬元是被那名員工挪用了。事發后,該員工已被公司辭退,可阿婆的錢也追不回來了。
2019年7月,家住豐澤區的陳大媽,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發消息說“復通期貨”平臺容易掙錢。因之前炒股虧了不少錢,她想趁此機會掙回來,于是便在群里添加了名為“王老師”的微信。根據“王老師”的指示,陳大媽開通投資賬號,先后投入9萬元。其間,她一直關注賬戶收益,發現一度盈利6萬多元。但是錢卻拿不出來,因為平臺規定需要過兩個星期才能提現。一周后,她發現平臺無法打開,聯系“王老師”也沒人回復,這才發現被騙。
2018年12月18日,70歲的魏大爺向記者講述了他的遭遇。他之前加入一家名為“福建千盟集團”的廣告公司,當起產品“宣傳員”,負責推廣保健品從中獲得宣傳獎勵金。魏大爺說,公司開始推銷的是一款叫“戰神細胞食物濃縮液”的保健品,只要一次性繳納1000元產品試服保證金,并幫忙推廣宣傳,就將獲得“買一送一”的回報。跟魏大爺一樣,通過老人拉攏老人的形式,小小的公司竟然加入了200名老人。該公司不斷推出新產品,開出高額推銷獎勵金,有的老人一次性就拿到了1.8萬元的獎勵金。經過一年的“培育”,公司宣布不再限制購買額度,有的老人將積蓄全部投進去,未想最終等來的卻是對方的溜之大吉。
泉州有關部門開展公益活動,向老年人普及防騙知識。 (陳亞明 攝)
調查 “騙老”陷阱五花八門
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在這樣一“快”一“老”的新趨勢下,針對老年人的騙局也呈現出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特點。
數據60后平均被騙金額最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普及,中老年網民的增長趨勢顯著。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40歲以上中老年網民群體占比已高達30.9%。盡管中老年人生活經驗豐富,但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和真偽難辨的詐騙手法,他們往往極易落入詐騙團伙的陷阱。
去年10月,騰訊110平臺發布《中老年人反欺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從詐騙受害人群來看,45-50歲的70后群體受騙占比超過65%,位居榜首;60后群體往往有閑置資金,更容易落入虛假投資等騙局,人均被騙金額最大。
騰訊110通過對詐騙手法的深入研究發現,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三大手法讓中老年人“屢屢中招”,三者合計占比超60%。而兼職詐騙、仿冒詐騙、金融信用詐騙手法占比緊跟其后。數據顯示,索借錢財類詐騙占比高達84%;而獲取信任后誘導投資,中老年群體人均受騙金額在萬元以上。白皮書指出,中老年人在互聯網使用中對如下特征手法需提高警惕:在交友中被蒙蔽陷入“殺豬盤”、被虛假投資利誘、難辨“公檢法”身份真偽、被仿冒親友借錢詐騙、同情心被利用等。
背后“騙老”竟成為一種職業
“每月靠房子能拿到數萬元養老金”的承諾,很可能是一場騙局。近日,57歲的北京馮女士現在面臨失去一套房子的危險,令她陷入困境的,是打著以房養老旗號的理財騙局。近年來,北京、廣東、河南等多地出現了借以房養老概念進行非法集資或者轉移老年人房產的案件,受害者損失慘重。
據法院披露,以房養老理財騙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將房子抵押換錢,投進所謂以房養老項目,宣稱每月能拿數萬元養老金。老人將房產處置權交給公司,最初每月能收到高額回報,但沒過多久,公司失聯、老板跑路,老人“錢房兩空”。根據媒體調查,近年來,欺騙老人消費的花樣越來越多。比如,以投資養老公寓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餌,引誘老年人加盟投資;通過舉辦所謂的理財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發放小禮品等方式,引誘老年人投錢。
“保健品消費、收藏品投資、高額借款、高息理財成為老年人被騙的重災區。”業內人士劉先生表示,由于違法成本遠遠小于違法收益,高收益使違法分子猖獗,行騙老年人竟然成為一種新“職業”,一些年輕人甘愿充當陌生老年人的“孫子孫女”騙錢謀生,不尋求正當職業發展。
分析 老人理財被騙原因復雜
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人,不少也難逃騙子的“手掌心”。老年人為何這么容易被騙呢?記者采訪了泉州市反詐騙中心及有關專家,梳理出以下幾種原因。
理財知識缺乏
絕大多數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識,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比較封閉,對金融知識了解程度僅僅停留在表面,風險意識也比較淡薄。泉州市反詐騙中心分析,進入老齡化后,老年人獲取新知識的機會和能力也逐步下降。這種獲知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低級騙局,依然能夠詐騙到不少老年人。其次,容易相信他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已退休的老年群體,沒有過往工作的壓力,人際沖突因素隨之減少,對他人的防范心理逐漸弱化,人也比過去顯得更友善、平和。一些老年人礙于面子盲目為他人簽字做擔保,甚至把自己的房產證、儲蓄存單等借給他人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
心理需求被忽視
“除了維持交際生活外,老人屢屢上當受騙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晚年生活的不確定。”情感專家張秀云表示,老年人的最大需求是健康,老人家在60歲之后身體狀況便大不一樣了,各種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晚年生活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感會逐漸加強,這時他們就會尋求各種方式來保障健康,這是他們容易被騙的核心原因。而家人往往忽視老年人的心理狀態。研究發現,年輕人通常根據對方的行為決定是否投資,但是老年人做決策時容易輕信看上去“靠譜”的面孔。
與兒女有代際鴻溝
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情感,尋常人家的兒女和父母之間,常常存在深不見底的鴻溝。很多兒女讀大學、工作都不在父母身邊,而父母對兒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兒女讀高中的階段,認為兒女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說話辦事都不夠靠譜。“平常我們工作太忙,業余時間還得陪孩子上興趣班,確實和父母交流的時間不多。”市民林女士坦言。
相關部門監管缺位
“兩年過去了,我們的錢肯定是要不回來了。”這幾個月,“千盟維權群”里僅剩的17位老人偶爾有人發言。兩年來,他們多次到公安局咨詢辦案進展,但都未收到好消息。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監管部門打擊違法推銷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無照經營等違法行為。而到了公安這邊,往往因為取證難,只能定性為經濟糾紛。
“相關執法部門在處理老年人騙局案件時存在監管有漏洞、執法有盲區的現象。”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專家就表示,很多案件不能及時處理,無法給老年人一個說法。
警示 別讓理財套路繼續害人
老年人傷財傷心又傷身,面對層出不窮的套路,如何為老年人的錢財保駕護航?
忌信高收益 選擇正規金融機構
“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這句話很直接,作為識別理財風險的參考指標,對于非金融從業者的大眾群體來說非常具備現實指導意義。泉州市反詐騙中心提到,老年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人,不僅有一定的積蓄,閑暇時間也比較多,很多騙子理財公司抓住這點,給老人送溫暖、送旅游、送服務,無微不至的關懷背后,目的只有一條,讓老人將存在銀行的資金轉到理財公司。
金融業內人士提醒,老年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極為脆弱,加上知識有限、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老年人理財,要認準銀行、券商、信托等正規金融機構的低風險產品,資金安全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考慮收益率。“子女應盡可能幫老人保存證據。”該業內人士提示,老年人在簽訂借款合同、投資理財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貪圖小利,忽視可能存在的違約責任風險,導致遭受巨大財產損失。
要給予理解 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盒“免費”雞蛋、一場“專家會診”、一次“體檢贈送”、一聲“爸媽”……這些暖心的關愛,很可能都是精心布置的消費陷阱。
生理退化、心理弱點、騙子狡詐,多種因素決定了老年人在生活中成了地地道道的弱勢群體。張秀云認為,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費講座”“高額回報”等理財“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寂寞,溝通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她建議,對老人進行更貼心的精神關懷,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讓老人遠離形形色色的欺詐,全面加強精神關懷刻不容緩。另有些老年人被騙后,怕消息傳出去被別人說成是“老糊涂”,所以選擇了隱瞞。因此,專家建議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騙后,應引導老人正視自己被騙的遭遇,幫他們分析被騙的原因,不要過度責備。
而為了防患于未然,福建聯合信實律師事務所吳培育律師則認為,相關部門依法辦事的流程可以多一些考慮,比如老人做房產登記、抵押、公證等必須有子女或親人在場。提倡行業對接老人并免費提供合同審核、財務咨詢等服務,當老人簽署大額交易合同時,須經老人的專屬律師審查。
泉州市反詐騙中心提醒,作為子女,要關心老人的身心需求,在他們接觸這類騙局時能發現異常。在開始被洗腦前加以干預,才能把詐騙止于源頭。對于老年人來說,為了不打擾子女的生活,可能都不會主動求助相告,但是建議,在使用大額資金、向他人賬戶轉賬前,盡量與家人、子女商量,參考別人的意見,同時,自身也要積極了解防騙信息處理,避免落入騙子的圈套。
加大打擊面 莫讓騙局為所欲為
近年來,泉州市食藥監局、豐澤區食藥監局、豐澤區衛計局聯合采取行動,突擊檢查轄區一些免費電療體驗館,發現體驗館涉嫌夸大宣傳,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其實,類似的查處行動不少,但部門現有的行動很難達到有力打擊的效果。
“要防止老人上當受騙,不可能指望老年人智商急劇上升。”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表示,理財騙局觸及的就是法律。不法分子經常以某個街道為基地,在附近開展業務。受騙老人呈現出社區聚集、熟人推薦的特點。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以及居委會對屬地“消消毒”,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增強老人對騙局的“免疫力”。如由工商、公安等部門聯合建立房屋租賃信息實時登記平臺,讓上述場所保證不為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理財產品欺詐銷售等會議營銷活動提供場所,從硬件上斬斷虛假宣傳的銷售鏈。
專家們表示,要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社會、政府、機構應當進一步構建完善養老體系,關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多把把關。希望有關部門能把最嚴格的監管落到實處,才能讓老人遠離騙局,為老人守住幸福的晚年。
鏈 接
如何識別理財騙局
泉州市反詐騙中心建議,要謹慎理財,不要輕易相信高收益承諾,審慎識別投資理財推介信息,不貪圖小利,不輕易接受“理財方”送米送油等小恩小惠。不盲目“跟風”投資,對于鄰居、朋友的介紹,一定要保持理性,切莫“眼紅”他人“分紅”,盲目跟投。
有三種所謂的理財方式是絕對不能碰的!
第一種,就是民間高利貸。高回報卻意味著高風險,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一個古老的投資詐騙——龐氏騙局中。
第二種,就是投資藝術品和收藏品。對于廣大外行來說,貿然進入就只會淪為“待宰的羔羊”。
第三種,就是傳銷騙局。套路都是先承諾一個高收益,然后再誘惑你發展下線。
發現被騙怎么辦?
如已進行投資,要注意留存證據,避免產生糾紛時“空口無憑”,要注意保留證據。及時主張權利,一旦發生違約事件或“理財方”有可能發生逾期違約時,一定要及時主張權利,避免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導致喪失勝訴的風險。
如果父母已經被某家理財公司騙了,了解一下是公司跑路還是業務員個人行為,要開始搜集和保留好父母別騙的證據,包括簽訂的各種協議、銀行卡轉賬的流水等等。整理好證據以后,就是要果斷報警了。(記者 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