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泉州 > 德化 > 德化陶瓷 > 正文

窯火不熄 藝耀千年

來源:福建日報 2025-05-20 09:50 http://www.413629.com/

  窯火不熄 藝耀千年

  ——走進閩派文藝精品系列報道之德化瓷藝

  核心提示

  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德化,這座古老的瓷都,以千年窯火淬煉出的陶瓷藝術,向世界訴說著不朽的傳奇。在這里,火與土交織成詩,古與今對話成篇。

  千年窯火,碓聲不絕,聞名世界。德化窯址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重要遺產點之一、聯合國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稱號、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德化白瓷入選福建文化標識……

  一張張頗具分量的名片,折射著瓷都千年瓷藝的耀眼之光。

11

  穆桂英掛帥 記者 施辰靜 攝

  火候的藝術

  德化瓷燒制技藝是一門與火對話的藝術,“窯門一關,神仙難幫”道盡其中玄機。

  “最近一次出窯瓷是5月5日,40多項瓷品,1萬多件。下一次點火,是6月初。”5月13日,記者走進位于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的月記窯,遇到堆放柴木的馮清芳。

  馮清芳是土生土長的德化人。1973年,19歲的馮清芳就在月記窯學做瓷、燒瓷,從學徒到窯工,再到德化瓷燒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與煙火相伴50多年。

  月記窯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400多年從未停止過燒制。馮清芳說,因窯體依山勢砌筑,頭下尾上,宛如一條長長的巨龍,它也被稱為龍窯。月記窯窯長約48米,有7個門,可供裝窯、出窯瓷之用,窯身兩邊各分布著33個窯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窯體由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設有單獨的火膛,窯尾放煙囪,窯室為階梯狀,每級兩邊設對稱排列的投柴孔,隔數級放一窯門方便裝出瓷。以松木、松枝或雜木等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下邊燒柴,上面冒煙。因龍窯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溫快,降溫也快。

  明清時期,月記窯是興盛一時的名窯,主要產品為青花瓷,圖案優美,釉色鮮明,典雅可愛。清嘉慶德化詩人鄭兼才在《窯工》詩中如此描寫德化瓷的繁華盛景:“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愿通潮水。”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月記窯至今仍較為完整地傳承了這一傳統陶瓷燒制技藝,被陶瓷界稱為德化柴燒窯爐的“活化石”。

  “三分塑,七分燒”。燒制是制瓷工藝中的一道關鍵工序,過程十分考驗耐心。起初,馮清芳都燒不好窯,有次火候沒把握好,一窯之中4節陶瓷全被燒壞掉。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在師傅的指導下,他漸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五六年后也能獨立看窯了,成為當地知名的“窯頭”。

  “火候拿捏很關鍵。”馮清芳介紹,窯爐的柴火從下往上燒,第一個窯目的柴火要持續高燒4個小時,之后中火2~3小時,春季時分因柴火濕度高,要燒60小時,冬季柴火干燥只需燒50小時,窯里的瓷器便“熟”了,此時,但凡多添一把柴火,陶缽就會脫落,瓷器就燒壞了,前功盡棄。

44

  傳統手拉坯制作工藝 記者 游慶輝 攝

  觀焰,是一門學問。在燃燒之初,火焰呈“鴨蛋黃焰心”,此時溫度在800攝氏度以下;到了中段,呈現“青白焰尾”,溫度上升至800~1200攝氏度;到了沖刺階段,則出現“琉璃色焰尖”,達到?;R界點,這時溫度在1300多攝氏度,此刻,是釉水流動的“生死時刻”,要靠聽聲來確定該保溫還是?;稹?/p>

  “時間快到了,發現此時炭火變白,瓷器就差不多就‘熟’了,由于擺在窯里上面的瓷器‘熟’得快,下面的‘熟’得慢,炭火變白后,還需小火慢燒下面的瓷器。”馮清芳功夫“爐火純青”。

  如今,德化瓷燒制技藝作為特色文化遺產項目被保護著,馮清芳由衷欣喜。他雖年逾古稀,卻天天以窯為家。“月記窯承載著德化陶瓷燒制的歷史,不能輕易改變它,我希望將來的人都能看到,先輩們就是在這種窯爐里燒出了舉世聞名、精美絕倫的德化瓷。”馮清芳說。

  鬼斧神工的奧秘

  德化瓷藝,興于唐、宋、元,盛于明、清。

  在唐代,德化就開始燒制青瓷,但真正形成特色是在宋代,當時雕刻工藝比較樸素,主要生產日用瓷器,以龍窯方式大量燒制。到元代,出現立體雕塑,釉色轉向白瓷為主。明代,何朝宗等大師出現,把德化瓷雕推向藝術巔峰,“中國白”聞名世界。清代,瓷雕題材更加豐富,釉色發展出“象牙白”“豬油白”等新品種。

  德化瓷藝的獨特之處,十二字可以概括:“白如雪、潤如玉、薄如紙、聲如磬。”

33

  陳明良在創作中。(受訪者供圖)

  陳明良從事瓷雕已40多年,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德化瓷雕的白,不是普通的白,而是帶著溫潤玉感。”5月11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秘密在于當地特有的高嶺土配方,在燒窯時還要控制還原焰,讓釉面產生獨特的半透明效果。

  說話間,他拿出溫潤如玉般的一個“豬油白”小杯:“你對著光看,能看到像羊脂玉一樣的透光感。”

  薄胎工藝是德化瓷雕另一令人叫絕的特征。陳明良說,大型雕塑胎體最薄處僅5~7毫米。要做到這個水平,關鍵在于“濕坯修胎”的技法——在坯體半干時用特制刀片反復刮修。“要用指甲輕彈坯體聽聲,清脆的才能進窯。”

  他又拿出一個未燒制的觀音頭坯,指著發髻部位說:“這里的厚度才3毫米,新手要練3年才能掌握。”

  據了解,在德化,師傅收徒弟,前3年只讓練修坯,這是瓷雕的基本功,只有心靜、手穩,才能準確。既練功,又練心,匠人們常說:“手上沒有繭,心里沒有瓷。”

  在德化,傳統陶瓷工藝涉及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馬虎不得。匠心,是德化瓷藝傳世之道。

  陳明良年輕時先后在德化第一瓷廠和德化陶瓷研究所工作,發現民間日用器型與傳統德化窯手工藝的差別,并被傳統技藝深深吸引,廢寢忘食地練習、摸索,從洗泥、拉坯,到雕刻,再到燒造、上釉……每一道枯燥的工序,他一遍又一遍做,如著了魔一般。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陳明良年僅19歲,獨立創作了瓷雕《千手千眼觀音》,這一作品被譽為“瓷雕奇觀、古今獨創”——立像加底座高達1.55米,觀音上身含手臂伸展最寬62厘米,下身脛足部為22厘米。上大下小、上重下輕。

  “解決重心問題,要先讀懂泥巴的心思。”陳明良說,燒造過程阻礙重重,既涉及結構力學,又涉及材料科學,還涉及傳統工藝的升級,“沒有捷徑,只有一次次嘗試,從失敗中站起來”。以結構為例,經過數十次嘗試,他終于發現,在雕塑頂部使用“輕質瓷”,中部使用“復合瓷”,底部使用“重結晶瓷”,可以部分解決上重下輕的問題。

  說起德化瓷雕,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開宗立派的大師、“瓷圣”何朝宗。

  何朝宗于1522年出身于潯中鎮隆泰后所村的陶瓷世家。他確立了德化瓷“一塑二修三燒”的工藝流程,發展出“瓷雕開相十八式”,在衣紋處理、神態刻畫、胎體工藝、釉色控制等方面達到了“工極意未盡”的境界,其鬼斧神工的技藝,將瓷雕藝術推至前無古人的境界。

  “何朝宗的作品給我太多的啟發,我從中悟到三字:快、準、狠。”陳明良說,塑瓷,更是塑心。惟心靜,內心空明,才能將“心中的佛”請出來。

55

  陳明良《志在心上》 記者 何祖謀 攝

  2004年,陳明良在福建博物院陶瓷展參觀,被何朝宗的《文昌帝君》深深吸引——通體呈現“孩兒面”般的粉潤白,在比例上故意放大手部,強化持筆動作,在細部用“針刻法”一根根表現胡須……

  此后,他學著創作文昌帝君瓷雕,“只有高質量的瓷土,才能達到溫潤如玉之美”。為此,陳明良尋訪了德化各處瓷土礦,找到合乎要求的瓷土;將感悟到的“快、準、狠”心法用于創作,線條簡潔流暢,整體儒雅大氣。這一作品既承襲何朝宗遺韻,又融入現代審美。例如,突破傳統正襟危坐式,采用“倚書回眸”的側身動態;主釉在“象牙白”基礎上調配“天青釉”,使之白中隱現青光……

  “瓷雕之美,不僅在于刀工、雕工,更在于作品神韻的流轉和內涵的表達。”他說。

  在傳承中創新

  5月12日,在德化縣林厚堂工作室,一張普通木桌、一塊瓷泥、兩三把尺寸不一的刻刀,“80后”林厚堂一邊向徒弟講解創作技巧,一邊將藝術理念在一刻一劃中變成生動的作品。

  林厚堂出身于當地陶瓷世家,1999年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邱雙炯,從學徒工做起,學習瓷藝。

  “邱大師將手繪的五百羅漢、一百零八將,讓我們臨摹學習,使大家在刻畫人物神態、肌肉結構、衣服紋路等方面擁有更加扎實的功底。”拜名師、苦學藝,林厚堂的傳統人物造像技藝突飛猛進。2013年,他和弟弟創立了德化縣慷盛陶瓷雕塑研究所,將創作方向確定為彌勒像。

  彌勒是樂觀、寬容的象征,彌勒瓷雕作品有沒有感染力,面相是關鍵。林厚堂通過夸張的表現手法,設計出眉眼彎彎、咧嘴大笑的彌勒,刻意加長了嘴巴幅度,與兩旁的酒窩相呼應;他還將釉水工藝應用于衣飾上,豐富了視覺美感。這些都與傳統的彌勒像風格不同。

  林厚堂還勇于突破燒制技藝。燒制高60厘米以上人物瓷雕作品,多達60余道工序。因德化瓷土收縮率較高,大型瓷塑作品燒成難度高,一窯燒制“無一精品”情況時有發生。為此,他反復改進瓷土配方,創新采用微波烘干法,縮短泥塑干燥時間。通過改進窯爐結構,將爐門置于頂部,使泥塑在爐內均勻受熱,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22

  荷趣·李清照 記者 何祖謀 攝

  截至目前,他有20多件作品在國家級、省級評比中獲獎,10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收藏。他也成長為德化瓷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在德化,有人在傳統瓷藝領域深耕,不斷精進,也有人將這一古老技藝與現代文化元素融合,開辟更為廣闊的創作天地。

  在“80后”匠人王桂蘭工作室,國產動畫《天官賜?!穬晌恢鹘?ldquo;血雨探花·花城”與“太子悅神·謝憐”兩尊白瓷像在眾多作品中光彩奪目,遠看如紗、近看是瓷。

  原來,《天官賜?!穭赢嬘谌ツ陻y手王桂蘭,共同推出動畫主角白瓷像,將非遺傳統技藝與現代動畫融合。

  將動態的動畫人物轉化為靜態的白瓷像,需要對角色的骨骼結構、肌肉線條以及動態平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王桂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精準塑造角色形象,她深入鉆研動畫內容、剖析人物性格特點。如,塑造花城時,考慮到其不羈的性格,王桂蘭精心設計了側靠的姿勢,使其瓷像氣質栩栩如生;對于謝憐,中正的姿態烘托出他的正氣。

  為彰顯動畫角色修長四肢的美感,她將謝憐和花城的人物頭身比設定為1∶9。這一比例在動畫角色設計中是一種典型的美學選擇,能夠增強角色的視覺吸引力和獨特性。

  “德化白瓷的燒制宛如一場充滿懸念的冒險之旅。每一次開窯都像是打開一個未知的寶盒。在燒制這兩尊白瓷像時,花城的燒制遭遇多次挫折,而謝憐這一服飾細節更為繁雜的角色,卻幸運地一次燒制成功,真可謂是‘天官賜福’!”王桂蘭感慨地說。

  德化瓷藝傳承,恰如窯火般生生不“熄”。目前,全縣有陶瓷工藝技術人員6000多名,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8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9人,德化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國家級3人、省級9人……

 ?。ㄓ浾?何祖謀)

  記者手記

  講好德化瓷的故事

  置身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這里白瓷如雪、青瓷似玉,每一件作品都訴說著匠人的故事與藝術的韻味,令人沉醉。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5月,聯合國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稱號;2021年7月,德化窯址(屈斗宮窯、尾林-內坂窯)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重要的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首個瓷窯類的世界文化遺產。這里有“窯神”林炳、“瓷圣”何朝宗等一大批陶瓷先輩,是名副其實的千年瓷都。

  陶瓷說到底就是文化,傳播德化瓷就是傳播中國文化。當前,德國、日本等國的陶瓷在國際上受到青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善于傳播自己的文化、善于講故事。有關人士認為,德化作為世界瓷都,文化底蘊深厚,應把文化弘揚擺在首位,挖掘文化內涵、講好陶瓷故事,邀請國際國內陶瓷專家鑒賞德化陶瓷,在更大范圍、更高平臺展示德化陶瓷文化技藝,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地正以瓷為媒,大力推動產品、品牌、文化出海。

  2023年啟動的“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在美國、德國、荷蘭、阿聯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落地,一系列關于德化陶瓷文化的巡展正在逐步進行;去年底,“中國白”成功獲得西班牙專利商標局批準完成商標注冊,在國際品牌塑造和拓展方面開啟了新篇章;目前,德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和地區授牌建設7處“中國白·德化瓷”推廣展示中心……

  走出去,講好德化瓷的故事,讓軟實力硬起來,讓更多人愛上它,愛上中國文化。

 ?。ㄓ浾?何祖謀)

原標題:窯火不熄 藝耀千年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海峽國際五金機電城五期正式交付
  • 9位晉江鄉賢獲香港授勛及嘉獎
  • 夜游濱海浪漫線!這里,等風更等你……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專題推薦
    世遺泉州
    世遺泉州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新質生產力在泉州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世俱杯:利雅得新月爆冷淘汰曼城晉級八強 平潭:黨建引領風帆勁 融合聚力譜新篇 涵江區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啟用 平潭周裕藩紀念館項目一期完工 ?媽祖城沙灘營地項目開工 沙灘泳池7月底 平潭君山片區:景村融合帶旺鄉村旅游攤位 石獅市首批文化特派員正式“揚帆起航” 平潭:氣象賦能 助企業海上“追風逐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