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新聞中心 > 福建 > 莆田 > 仙游新聞 > 正文

從仙游柳坑棚改高效和諧推進 看鯉南傾力服務項目建設

來源:湄洲日報 2017-01-04 16:22 http://www.413629.com/

­  圖為柳坑棚改項目現場,舊房拆除正加快推進。

­  元旦前夕,仙游縣鯉南鎮柳坑棚戶區內,大片土木結構的老房屋已基本拆除。在一些尚未拆完的房屋頂部,工人們忙著拆除木梁、清理瓦片。藍色卡車沿著狹小的村道將拆下的建筑垃圾轉運出去。

­  柳坑棚戶區改造是仙游縣構建“一溪兩岸”主城區框架的重點項目之一,將進一步提升縣城面貌,改善當地人居條件。該改造項目涉及拆遷戶195戶,拆遷建筑面積約3.63萬平方米。征遷戶數多、面積大,成了項目推進面臨的難題。

­  “鎮里新領導班子去年7月份上任后,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對柳坑棚戶區的征遷簽約工作。目前,棚戶區改造項目正高效、有序地推進,已拆除舊房屋約3萬平方米。”在現場察看征遷進度的鯉南鎮黨委書記陳德建說道。

­  征遷工作緣何能快速推進?

­  “關鍵是取得群眾的信任。”陳德建告訴記者,在柳坑棚戶區改造征遷中,鯉南鎮政府組織了足夠的人力、物力,用群眾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來和群眾交流溝通,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征遷的濃厚氛圍。他表示,大部分群眾不是不愿意拆遷,而是怕在拆遷安置等方面被暗箱操作,吃了虧。為此,鯉南鎮在工作中嚴格按照政策法規,在前期丈量、房屋評估、安置房選擇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方面堅持“一碗水端平”。

­  除了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細節上為群眾著想也是鯉南鎮實現高效征遷的經驗之一。考慮到棚戶區里部分上了年紀的老人和殘疾人行動不便,租房困難,鯉南鎮政府利用拆遷得到的完好建材,搭建了一層平房,作為老弱群體的臨時過渡房。對于部分不愿意就地安置的棚戶區居民,該鎮采取了貨幣化安置等政策,予以妥善安置。

­  在拆遷過程中,該鎮還注重古樹、古跡的保護。建于宋代的陳可大祠古跡,上百年的古樹等,都被完整保留了下來。陳德建表示,這是為了記得住鄉愁。

­  拆遷安置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當原棚戶區居民被問及對拆遷的感受時,“好”和“感謝”是用得最多的詞。“拆遷好!我們這邊的干部也好!拆遷補償做得都很公開!”原棚戶區居民洪龔芳說,“就說選房抽簽,所有簽條都是當著我們的面現場做的,沒貓膩。我們抽到什么房就是什么房。”同是原棚戶區居民的李如暖也為棚戶區改造叫好。他說,棚戶區改造后,衛生、用水、治安、配套設施等生活環境大大變好,他們將不用擔心防盜、防洪等。對棚戶區改造后的生活,當地居民充滿憧憬。

­  柳坑棚戶區改造征遷是鯉南鎮高效征遷的一個縮影。同樣是民生工程,該鎮石鼓山文化公園石鼓片區改造項目,在3個月內基本完成了與110戶拆遷戶的簽約,超過三分之二房屋已拆除。記者獲悉,該鎮目前已完成智能終端、三福產業園、仙作物流園、臻木韻工藝創業園、健康科技園、天博鮮之逸、隆發工貿等一大批征遷項目,2016年完成征地1000多畝,拆遷10萬平方米。

責任編輯:蔣曉彬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三明赴福州推介文旅康養產品 發出“夏日邀
  • 福州地鐵2號線東延線施工 M3路公交改道
  • 平潭新增3家國家丙級民宿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視頻】現場直擊!高考首日泉州學子奔赴考場
    【視頻】現場直擊!高考首日泉州學子奔赴考場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人社部:個人養老金領取時需要繳納3%個人 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研討會舉行 李干 莆田港口首次直接出口巨型輪胎 以下哪一項屬于消防員的職責范疇?螞蟻新 南平:“我們有責任用所學反哺鄉村” 福建4地入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 晉江:文體旅融合繪就縣域發展新圖景 龍巖:讓群眾健康更有“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