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龍文辦起了新就業群體職工子女暑托班,除了公益免費等特色,這個暑托班還有一個特點:孩子們的午休場所由附近的學校提供,午餐則由暖“新”食堂包了。這個舉措不大,但打通了“托位”“學位”“餐位”甚至是“崗位”,對于推進“民生六位”建設工作有啟發意義。
“民生六位”指的是“崗位、托位、學位、床位、餐位、園位”。這“六位”,在民生工作中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抓實“民生六位”,目的在于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這就要求我們以全局觀念看“民生六位”這個有機整體,用系統思維看待“位”與“位”之間的關系,找到銜接點、共通性,綜合施策、整體推進,才能讓這項系列工作產生化學反應。
同樣以龍文為例,從開新就業群體專屬食堂,到辦新就業群體職工子女暑托班,這樣的舉措既暖心,又初見體系,相信一定能產生“1+1+1>3”的效果。
“民生六位”不是“條條單位”。依著“條條”的屬性,或許能把其中某項工作做精,但很難做到“六位”齊進,容易遇到專業分割、協作乏力的情況。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民生六位”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就拿增加“托位”和優化“學位”來說,背后的實質分別是推進托幼一體化與加快基礎教育擴優提質。這兩“位”,都關乎著孩子的教育。增加“托位”服務于嬰幼兒,優化“學位”服務于學齡兒童,兩者構成了全周期教育服務,有利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從“托位”“學位”,可以衍生出“餐位”的落實、“崗位”的增加。因此,在建設食堂餐廳時,就要考慮如何關聯附近的學校、醫院、養老院,如何讓“一老一小”吃飯更便捷舒心,讓優質的“餐位”資源覆蓋更多群體。
說到底,還是要回到具體的實踐中,用聯系的觀點把“民生六位”的上下、左右、前后打通,建立系統思維,辦好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