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由西安網攜手山雅子月藝術培訓中心舉辦的“唱響大秦腔 共筑中國夢”活動盛大啟幕,40余位名家戲迷輪番登場,在這個火熱的紅五月里為秦人奉上一道酣暢的藝術大餐。
活動伊始,來自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的著名生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趙陽武帶來了經典唱段《轅門斬子》以及《血淚仇》。
西安易俗社著名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韓麗霞也登臺助興演唱了《三娘教子》《游龜山·二堂獻杯》,將現場氣氛不斷推向高潮。
作為本次活動的承辦方,西安山雅子月藝術培訓中心的負責人陳雅麗,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女企業家,也是一位資深戲迷,今天她也是和戲迷們一起粉墨登場,傾情演唱了一段《盼子》,圓了她一直不斷追求的一個秦腔夢。
陳雅麗說《盼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要不忘初心。也正是《盼子》的精神一直激勵她為秦腔事業作出貢獻,每周末都會在山雅劇場開展秦腔表演,為廣大戲迷朋友提供交流欣賞的機會。
陳雅麗說,秦腔藝術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了解秦腔,更不用說演唱。她希望未來更多的孩子接受藝術的熏陶,實現他們的夢想。
活動中,來自全市各行業的40余名秦腔戲迷紛紛登臺亮相,演唱《紅燈記》丶《智取威虎山》丶《洪湖赤衛隊》這些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戲曲唱段以及古典傳統戲《金沙灘》丶《鍘美案》丶《海瑞馴虎》等。
秦腔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瑰寶,被譽為“中國梆子戲鼻祖”,是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和傳承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陜西考察時強調,陜西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秦腔是元明之際流傳于關中一帶的勸善調及當地民間音樂與關中方言結合形成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秦腔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發展與傳播的各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秦腔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
秦腔以漢族的藝術文化為主體,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樂,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與其他民族文化藝術交流的結晶。雖然秦腔主要分布在中國陜北地區,但它承載的感情及熱血無比深厚,它象征著華夏人民對于感情的抒發,這一藝術土生土長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腦海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秦腔也是傳統戲曲音樂發展的根基,更是華夏文化被弘揚得淋漓盡致的最好詮釋。(記者 韓濤 馬瑩 實習記者 劉淏淼)